“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以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性之所以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乃“天之于我者”。
有善,非谓人之性皆纯乎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四端(->扩充):仁、义、礼、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之所以要扩充善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大体:“心之官则思”(理性)
小体:耳目之官(人兽共有)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浩然之气(个人在最高境界中的精神状态)(神秘主义)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
→“养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气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此所谓“义”,大概包括人性中善“端”→倾向于取消人我界限→扩充→“集义”既久(勿正(停止不进)、勿忘、勿助长)→行无“不慊于心(不符合道义/不完全合乎内心)”→“塞乎天地之间”(精神状态)
至此,(“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夜气”:人“仁义之心”之未完全受摧残者。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孟子》《告子》上
“人伦”:人之四端之表现于社会组织者。
“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