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2/823fe42b038f809d.jpeg)
最近读完了《孟子》,现在写读书笔记。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大约孔子去世后一百多年生人)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亚圣」,亚,次也,意思是仅次于圣人的人。
孟子主要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是继《论语》之后的儒家经典名著,和《论语》一样也是一本对话体著作。全书原11篇,现存7篇,分为261章。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本书多处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显示先贤亚圣孟子的论辩之才,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是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那时人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者可以成一家之言。
思想家一个接一个,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孙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登陆历史舞台,真是大师云集啊!
不,他们都是大师中的大师,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后辈人物无法企及。
那个时期达到的思想高峰,后世一直无法企及。直到现在,如今科技如此发达了,思想成就上,也无法跟那时比。
孟子不是那个时期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相对很喜欢的人物。
孟子好辩。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
很多年前,上学时期,背诵过孟子的名言,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前段时间,突然想到他,我就决定是该读读《孟子》这本书了。
读了此书,感觉受益不少。书中有很多关于远古人物的描述,比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伊尹….
孟子认为,像周文王治理国家那样,赋税很轻,老百姓都能自由生产,过上好日子,处罚罪犯而不株连无辜,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得到照顾,这些便是实行“王政”了。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意思是说,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那时一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从周代以来,七百多年了。按年数算来,已经超过了五百;按照时势来考察,也该出现了。看来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太平啊,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
老孟自信的让人喜欢。
孟子自认为是应了“五百之期”来到世间拯救天下的人,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读《孟子》,看以他这样的胸怀和眼光来品评人物,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不过受限于时代,孟子不少思想放在现在已经不可取了。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现在看他的书,也当这样。
比如孟子好论辩,有时就显得强词夺理。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
墨家学者告子认为,人之天性好比杞柳树,无所谓“仁”“不仁”。如果把它做成杯盘,这就有用处了,好比是“义”。把人性变成“仁义”,就像把杞柳树做成杯盘一样。告子的本义,是要否定儒家的“性善”学说,但因其用比喻法,表意难免晦涩。孟子按道理应该明白告子之意,但他故意装糊涂,抓住告子的比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孟子说,您怎么把杞柳树做成杯盘呢?是顺着它的本性做呢?还是损害它的本性做呢?如果损害其本性做,那么也将损害人的天性而为仁义吗?孟子的本意,是人有仁义的天性,但后天要加以培养,培养时要顺乎人性。
但孟子如果真要反驳告子,应该在人到底有无“仁”的天性这一问题上做文章,而不应该谈怎样培养“仁”的天性而使之发扬光大的问题。所以,他们两个实际上争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
孟子好论辩,有时强词夺理,这就是一个例子。
其实我更欣赏墨家的。喜欢墨家的“兼爱非攻”,但是不喜欢墨家的等级分明那个制度。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个说个的,各自发光,是很好的状态,然而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就不好了。
虽然孟子是儒家的代表,虽然我很喜欢孟子,但是不喜欢一家独大。我更喜欢和而不同。
诸子百家都有可取之处,我们后人读他们的学说,应该有分辨的进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理当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成为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
读圣贤书,是要为往圣继绝学。是为记。
2021.07.24 夜
上海 二联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