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494123/b650aba8a60d7a8e.png)
阳历的4月4日(农历甲辰年二月廿六日),太阳到达黄经15°的位置,这时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同时也是中国人踏青扫墓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
清明一到,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也是“清明”得名的由来。此时,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朝,但作为节气,其真正形成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有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清明节前一两日又是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被晋文公误烧死的贤士介子推而设立。而寒食节才是祭扫坟墓、祭拜祖先的节日。
在唐朝时期,由于清明节气距寒食节很近,清明逐渐吸收寒食节的一些风俗,开始和寒食节混称,然后开始演变成了缅怀先祖、悼念故人的全国性节日。
古往今来,描写清明时节的古诗词很多,迄今被人传诵。
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尽了诗人的哀愁和对家乡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山河依旧在,故人不复来。还有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时节,桃红李白,春花盛开,一片春意盎然,而田野荒芜之处,埋葬着死者的墓地,给人凄凉、哀愁之感。柳永也写有“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描绘了一片盎然春色的景象,春花绚丽烂漫,春雨过后,一片晴明清新。
除却这些著名诗人和词人所留下的清明诗词之外,还有一些冷门诗人,譬如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曾写了一首《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风吹梨花时,人们出城踏青、寻春的美好景象。它没有大部分清明诗中的哀愁,而是展现了清明春光明媚,景色宜人的一面。
清明时分,缅怀逝者、寄托哀思之后,也不要忘了珍惜当下,愿我们怀着感恩之心继续前行。休闲之余,不妨去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品味春天的美好,感受生命的律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