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个手艺人

作者: 陈厚蓉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20:00 被阅读50次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老话一直在我耳旁萦绕。年幼时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今人到中年,生命中经历的那些事,渐渐明白了技艺傍身的好处,渐渐明白童年里的那些幸福,原来多半也是因为爸爸是个手艺人而变得有滋有味。爸爸会修房子,严格意义上说爸爸既是房屋的设计师,又是砌墙的泥水匠。我家坐南朝北的四合院子就是爸爸跟村里的伯伯们以换工的方式一间一间矗立起来的。在我的记忆里,爸爸那时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家里的长兄也正是及冠之年,我不过是刚上一二年级的小女孩罢了!作为最小的幺女,爸爸一直视我为掌上明珠,因而这些卖力气的活儿都由家里的哥姐承担了。我放学回来,总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是平地上用石灰撒成的四方形,后来石灰印迹开始一点一点被铁锹、锄头之类的农具挖出四方形的基坑,然后基坑里慢慢长出房屋的墙壁来。那些用来填平基坑的大大小小石头被水泥浆浇灌之后,整个房屋的墙壁如破土而出的大幕布,一天天长高。那时,农村修房造屋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没有水泥砖,也没有火砖,有的就是屋后菜地的泥土。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长约2米,宽约一尺有余,妈妈、姐姐把泥土挖出来装在箢篼里,就被哥哥用扁担挑到木盒子旁边,倒进木盒里,然后爸爸与伯伯们使劲地用木杵一下一下敲击泥土,把松软的泥土紧紧地粘在一起,就这样弄好一盒子泥土,然后把盒子四方的木栓松开,再开始另一层泥土的舂实。有时候在某个古镇看到有人用木杵舂糍粑,常常让我想起幼年时看到父辈们建房修土墙的情景。一下又一下,反复重复相同的动作,那土墙壁便一层又一层地叠高,最后变成了房屋的雏形。屋顶呈三角斜坡状,有点阶梯的感觉,一般有五个阶梯,用来放梁的,俗称五架梁。

    爸爸是个手艺人

              建房的程序大致上可分为选址、立中柱、上梁、立门、竣工等几项,而上梁是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礼仪。过去农村有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所以每逢上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可以说,整个上梁仪式都是围绕"正梁"进行的。在上梁之前,爸爸习惯性地把手背在背后,在我家屋后不远的堰埂上徘徊,精心挑选“正梁”。这个正梁必须是杉木,而且要笔直参天,从下到上大小尽量一致。经过再三挑选,被选中的梁木就要选吉日砍伐。砍伐回来后由做木匠的外公帮忙制作。梁木制作完成之后,风水先生选定的吉日也到了。按传统习俗,上梁这一天不能和我们一家任何一个人相冲,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其他人的生肖如果与上梁的时辰相冲、相克,也要回避。那时我年龄小,不懂这些规矩和习俗,但我却盼望着上梁,一来上梁很热闹,院子里的邻居、我们的亲朋都会来恭贺,家里自然是要摆上几桌,在平日荤腥很少闻的艰难岁月,摆酒席再怎么简朴也是会沾点荤腥的;再则上梁时师傅们不仅会唱上梁歌,还要撒糖果、花生、核桃,通常会放一两角一分的硬币随着这些零食一起撒向大家,上梁仪式完成之后会有热气腾腾的汤圆请大家吃,寓意团团圆圆。到了中午,前来贺喜的亲戚围桌而坐,吃酒席。

    爸爸是个手艺人

            儿时的我并不太懂父母为了完成上梁这个重要的仪式而焦心难眠,我只是一心想着有肉吃而盼着上梁的日子快快到来。爸爸每天忙着房子的修建,还要想办法筹钱准备上梁需要的祭品。尽管那时候并不太富裕,但上梁的仪式是必须举行的。上梁选在早上八点,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伯伯们将贴上红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由做木匠的外公边说好话边敬酒。祭梁结束后,便用绳子将正梁拉上去。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大声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围观的邻居亲朋也跟着师傅和声“大吉大利哟”!正梁放平稳后,爸爸把亲朋好友送来的红布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把风水先生画在梁上的符盖好。做好这些之后,拉梁师傅将花生、糖果、核桃和一分一分的硬币一把一把从梁上抛向四周,围观看热闹的男女老幼纷纷争抢,不管是捡到糖果还是花生,亦或者是一分硬币,大家脸上笑开了花。在“抛梁”时,师傅还要边抛边说吉利话,“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抛梁结束后,一大锅热气腾腾地汤圆早就盛在水桶里放在院坝里,大家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跑去吃汤圆。到了中午,摆上三两桌酒席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整个上梁算是正式告一个段落。

    爸爸是个手艺人

            这个上梁的情景已经过去30多年,但如今依然历历在目。上梁完成之后,盖房便成了爸爸专利。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小青瓦,就连除正梁外的其他梁都只是碗口粗的木材,其他木条基本由竹竿代替。房子后面就是一个大大的竹林,爸爸把生长了两三年的老竹子砍下来,与五架梁成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又一个“口字型”。没钱买瓦,收割的麦秆便成了盖房的原材料。一捆一捆金黄的麦秆码放得整整齐齐,爸爸把挖地的五齿钉耙向上绑在板凳上,然后一小撮一小撮把麦秆从齿耙上进行梳理。梳理后的麦秆干净埕亮,没有一点杂质。一小捆一小捆的麦秆被挨次放上屋顶,爸爸爬上屋顶,从上往下一层一层地将麦秆平实均匀地盖在放上。为了不让梅雨时节家里不漏雨,爸爸基本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梳理,麦秆一层一层地压得紧实密集,住在这样简陋的草房里却享受着冬暖夏凉的惬意。经过十几天的抢工,草房基本完工,剩下的就是压屋脊。而爸爸通常选择谷草作为压屋脊的原材料,他说“谷草密实而柔软,压屋脊不容易漏雨”。真的,在八十年代到处都是低矮的草房,而我家从未发生漏雨事故。那从上而下整齐光滑的草房表面,让人不得不对爸爸的手艺叹服。其实,村里会盖草房的人有好几个,但凡村里有人要盖草房,总会请爸爸去帮忙。而那时候,农村里基本都是以换工的方式,并不会额外给爸爸开工钱,但爸爸从不计较,总是有求必应。当日子逐渐好起来,草房被村里翻修成瓦房,唯有猪圈牛圈的房子依然是草房。再后来,猪圈牛圈的草房也被换成了瓦房,爸爸再也没人请去盖房了。

    爸爸是个手艺人

            在物质匮乏、经济不富裕的年代,村里大都是土墙。而土墙因为没有粉刷,总有许多小洞。每到油菜花开,总有一些土蜂以土墙洞为家。放学后,我们院子里的小朋友总喜欢从大扫帚上折下一截竹签,跑到房前屋后找土蜂。土蜂是没有蜂针的,用手撕开土蜂的肚子,总能品尝到甜丝丝的蜂蜜。就连屋子的阶沿,也有我们快乐的记忆。那些用泥土修筑的阶沿经过几年的风霜雨雪,开始慢慢风化,仔细看一个又一个时隐时现浅浅的如漏斗的黄豆大土窝,用细小的树枝或者竹签一扒拉,一个肥肥的圆圆的地牛出现在眼前。如今,这样的土墙早已消失殆尽,框架式的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一栋又一栋出现在城市,就连农村也早已搬迁进安置小区,草房偶尔在某个景区变成了一道风景。当年爸爸建房用的木盒子怕是早就被送进了灶膛燃成了灰烬。昔日低矮的草房曾被我们厌弃,而如今不知因为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反倒越发地想念那冬暖夏凉的草房。清净而朴实,简陋而温馨,还能常常看见鸟儿筑巢于房上。现在的鸟儿去哪儿筑巢繁育了呢?鸟儿的嘀啾声都悄无声息,更别说淘气的我们爬树上房掏鸟窝的乐趣更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的。

    爸爸是个手艺人

            其实,爸爸不仅会盖房,他还会编竹器。家里用的簸箕、箢篼、背篼、箩筐、筲箕……凡是生产生活需要的竹器,基本都是爸爸抽空编制的。屋后的那片竹林,竹叶用作烧火做饭的燃料,竹竿就被爸爸用来编制器具。有时候家里缺钱,爸爸要不砍上一捆竹子或者编上几个背篼拿到集市上换钱,偶尔还会用换来的钱买上一斤肥肉,给一大家子开荤解馋。草房被瓦房逐渐代替,爸爸便重操旧业,开始养牛。听院子里的大奶奶讲:爸爸小时候就是在她家当个放牛倌混碗饭吃。爸爸养牛,主要是用来耕田。每到农忙时节,膘肥体壮的耕牛拉着犁在爸爸的指挥下奋力向前,一垅一垅的土地在尖锐的铧犁下翻了身,一条一条的红蚯蚓裸露在泥土里,成了小鸭子嘴里的美食。爸爸用耕田挣来的钱供我们读书,给我们购买学习用品,贴补家用。农闲时,我顺理成章接过牛鼻绳,牵着牛绳向堰埂走去。为了不让耕牛乱跑,我常常把它绑在树上,牛儿甩着尾巴沿着牛绳的半径绕圈吃草。一只只牛虻伺机叮咬,牛儿一个劲儿地甩着尾巴,试图驱赶。有时候我也会用手帮忙,一巴掌拍下去,吸血的牛虻瞬间丢了性命,收集起来放进瓶子,这些牛虻还可以卖给中药铺,挣个三五分钱,那是一笔小收入。夏天的时候,我常以放牛为借口,把我家的水牛牵到堰沟里游水,我也高高兴兴地在河里来个“狗刨式”游泳,享受夏日河水的凉爽带给我的快感。但有好几次被妈妈发现,一边骂我“不像一个女孩,没羞没臊”,一边顺手拿起一根篾条狠狠地打在我的屁股上。在母亲的心里,女孩子应该懂羞耻,下河洗澡有伤风化。可儿时的我,哪曾想过这些,只贪恋河水的凉爽。

    爸爸是个手艺人

            家里养了几年牛,每年耕田总能挣上千元,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1988年,因为一次食物中毒,为了抢救一家人的性命,爸爸辛苦攒下的钱便在那次变故中用得精光。而那一年刚好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中学,爸爸什么话也没说,就把那头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水牛卖了,给我备齐了上学需要的床上用品和学费。从那以后,爸爸再也没有养过牛。村里草房没了,也没人再请爸爸盖房子;那头喂养了好几年的水牛也卖了供我读书;爸爸似乎变成了一个闲人。但经过那次家庭变故后,家里已是山穷水尽。为了供养我读书,爸爸开始种应季的蔬菜,而用来装菜的菜篮、箩筐基本都是爸爸亲手编制。爸爸用篾条的青黄两面编制出平整光滑的器具,村里很多人家都向他订购。在其后的日子里,爸爸都是想方设法地用他的方式,还有他的手艺,为我换取学费,给我稳定而温暖的生活。

    爸爸是个手艺人

            如今,那片竹林还在,而爸爸却早在12年前离我而去。他曾编制的器具,曾养过的水牛,还有给我们遮风避雨的草房都在时间的流逝里变得无影无踪,唯有儿时的快乐记忆至今挥之不去。爸爸没有进过学堂,是个地道的农民,也没师从某位师傅,只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断用自己摸索自学的手艺带给我们安稳幸福的日子。他谈不上匠人,但我固执地认为爸爸就是一个手艺人。“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他的那些手艺在不同的时期帮我们度过了生活的难关,给了我们幸福快乐的童年。而今,这些手艺基本都隐没在时代的变化里,偶尔在某个景区的农耕博物馆还能看见当年的那些农具和生活用具。凝视这些有着一定历史痕迹的器物,我仿佛又回到儿时,我那年富力强的爸爸要么侧卧在屋顶盖房;要么一手扶着犁铧,一手用鞭子驱赶牛儿拉犁;要么坐在院坝里编制竹器……而眼泪不知不觉留下来,那些记忆里的东西终究离我的生命越来越远,而我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不得不努力向前奔跑。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接受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带给我精彩的生命体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爸爸是个手艺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ht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