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29《传习录》下黄直录14

229《传习录》下黄直录14

作者: 朱红东 | 来源:发表于2022-11-28 21:38 被阅读0次

【原文】

        问“有所忿懥”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大学》有所忿懥的意思。

        先生说:“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人心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所’,不应该把情留滞在心中。

        比如人在愤怒的时候,如果多加了一分意思,就是愤怒过当,不是廓然大公之体了。所以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如果我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是物来顺应即可,不要添加一分自己的意思,便是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比如外出,看见有人打斗,看见错的一方,我也愤怒。但是虽然愤怒,心中却是公正的,不会动气,因为跟我没有直接关系,就不会过分动情绪。参照这种情况,当别人跟我有冲突时,我动怒,也是像看别人冲突一样,这就是正了。”

【浅谈】

1、这位同学问的,是《大学》里讲“正心”一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先生又进一步正解《大学》,圣贤口里的有所忿懥,不是世人随意的乱发脾气惹祸,或者暴躁无常。那是被情绪左右,过当了!而是曾公正公的“物来则应,事去不留,既往不咎”。

3、什么意思?圣人悟道了,不是没脾气、没情绪,而是该怒当怒,怒发冲冠,为国为民;而是当哭则哭,见黎民受苦。如先生言“廓然大公”,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切都在正道上,发乎情,止乎礼义。

4、这也是源自佛门《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即有所住,放不下,执着,沉迷其中,代不感太强就不对了。

5、如先生举的例子,既使与别人有冲突,也要跳出来看,把这个自己空掉,当作不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客观,公正,这时既使生气,也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这件事。这样,便好处理,对方也好接受。

6、所以先生不是没有人情味,圣人能做到跳出来看,反而更加能让自己的各种情绪流露及表现与本体良心良知一致,与佛家“毁不灭性”说法异曲同工。大家仔细体会。

相关文章

  • 229《传习录》下黄直录14

    【原文】 问“有所忿懥”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懥,着了一...

  • 阳明心学229――躯壳起念

    阳明心学229――躯壳起念 (2020.11.19.8:14)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

  • 读《传习录》第二十四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黄直录。 黄直,即黄以方,字以方,江西金溪人。嘉靖进士。明中期学者,诤臣。...

  • 【传习录读书札记144】眼前是天,外面也是天

    《传习录中》第201条至215条为黄直所录。 黄直,字以方,江西金溪人。《周易·坤》:“直以方。”直,正也。方,常...

  • 217《传习录》下黄直录02

    【原文】 先生曰:“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 【译文】 先...

  • 220《传习录》下黄直录05

    【原文】 问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

  • 219《传习录》下黄直录04

    【原文】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

  • 216《传习录》下黄直录01

    【原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

  • 221《传习录》下黄直录06

    【原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

  • 222《传习录》下黄直录07

    【原文】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29《传习录》下黄直录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ik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