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有所忿懥”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大学》有所忿懥的意思。
先生说:“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人心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所’,不应该把情留滞在心中。
比如人在愤怒的时候,如果多加了一分意思,就是愤怒过当,不是廓然大公之体了。所以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如果我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是物来顺应即可,不要添加一分自己的意思,便是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比如外出,看见有人打斗,看见错的一方,我也愤怒。但是虽然愤怒,心中却是公正的,不会动气,因为跟我没有直接关系,就不会过分动情绪。参照这种情况,当别人跟我有冲突时,我动怒,也是像看别人冲突一样,这就是正了。”
【浅谈】
1、这位同学问的,是《大学》里讲“正心”一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先生又进一步正解《大学》,圣贤口里的有所忿懥,不是世人随意的乱发脾气惹祸,或者暴躁无常。那是被情绪左右,过当了!而是曾公正公的“物来则应,事去不留,既往不咎”。
3、什么意思?圣人悟道了,不是没脾气、没情绪,而是该怒当怒,怒发冲冠,为国为民;而是当哭则哭,见黎民受苦。如先生言“廓然大公”,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切都在正道上,发乎情,止乎礼义。
4、这也是源自佛门《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即有所住,放不下,执着,沉迷其中,代不感太强就不对了。
5、如先生举的例子,既使与别人有冲突,也要跳出来看,把这个自己空掉,当作不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客观,公正,这时既使生气,也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这件事。这样,便好处理,对方也好接受。
6、所以先生不是没有人情味,圣人能做到跳出来看,反而更加能让自己的各种情绪流露及表现与本体良心良知一致,与佛家“毁不灭性”说法异曲同工。大家仔细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