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西心理2018年的第14篇文章

心理灵活性,是指个体不仅能充分地接触当下所处的外在情境,同时能有意识觉察到当下的内在心境(比如记忆、想法、情绪、动机等一切心理活动),最终在自我选择的价值方向的指引下,坚持或改变行为。
因为这本书太过于丰富,今天导读这本蓝宝书的第三章——心理灵活性作为人类功能的整合模型这一章。

融合不仅有积极的方向,还有很多消极的影响和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导致了我们身体和心理上的很多疾病和问题,比如说我们融合了自己的思维时,我们就无条件认同自己的思维,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强迫性的思考,其实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受控制的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导航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导致不停地思维模式会使人无法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其实每个人都在不受控制、是一种无意识、自动导航的思维模式下,然后这种模式会导致什么问题呢?第一这种不停的思维活动,会使人无法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动导航,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这无疑会耗费极大地精力和内心的资源,其实这也是干扰我们整个人情绪的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就是说这种不停地没有意识到的思维活动,会打乱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因为只要我们有思维就会有情绪存在,那么这种情绪其实都不是接触当下的,这样的话我们会做很多无用功,耗费我们的心理资源。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融合它会使人活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面,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而且是一个充满冲突和问题的自我,如果我们融合在这个世界的话,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问题。融合所产生的消极不良的后果。
当融合没有实际帮助和意义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就用到ACT当中有效的办法就是解离。解离就是改变思维的语境功能,实现了一种解离,但前提是在价值的引导之下的解离,这个价值是来访者想要的价值,建立更多的灵活性,从而减少刺激功能转换。比如说我很笨,ACT并不是改变我很笨这个认知,而是拉开我很笨这个想法和我之间的关系,使我很笨对我的影响降到最低、变弱。

经验性回避,当一个人不愿意与特定经验接触或者试图改变这个经验时,就是回避。并非认为经验性回避未必有害,但是不加选择的应用,就会有害或者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一个人等同于某个概念化自我,如果威胁到概念化自我,就会消除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激发强烈的情绪,会导致高度的经验性回避。
以己为景跳出来来看发生的一切。

有了价值方向才能更好地接纳、解离和行动,是内在的强化物。价值是自由选择、言语构建的结果。价值是需要不断地澄清的,价值很难寻找,需要不断挖掘和慢慢地建构的。

祝老师的经典语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