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以弗所书4:26,27)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生气,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只要是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就必然有这种情绪。差别只在于生气的程度,以及有了这种情绪之后怎样控制和处理。
为什么会生气?
我们生气的事由,你也许可以说出千种万种,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种: 其一,我们认为某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或说什么、怎么说),但此人没有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说或做,于是我们生气。 其二,我们认为某人不会做什么(或说什么),而此人却出乎我们的预料,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于是我们生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人的说或做,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生气,关键在于,“我们认为应该或不应该……”。也就是说,对某人的说或做,我们是否生气,是由我们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和信仰)决定的。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控制不住地生气呢?感觉就像是条件反射呢? 是的,条件反射。并且,这个条件反射,不是先天的,而是你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家黄维仁称这个为“心理按钮”。别人只要触动了你的心理按钮,你就会弹起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能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所以,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与我们的预期不相符,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怀抱里的泰迪熊。但是,有些人,控制欲比较强,总是想控制他人,总是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说、去做。这类人,当他人的言语行为不符合他的预期的时候,就特别容易生气。
生气的目的是什么? 生气,是因为别人的言行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所以,生气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促使对方的言行符合自己的预期。对于实际上处于强势或者心理上处于强势的人来说,生气,是一种控制术。比如父母之于子女,老师之于学生,官长之于下属等等。他们以生气来控制别人,使相对人产生害怕的情绪,进而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当然,对于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来说,也用撒娇和顺从,来完成其控制术(或反控制术)。如果双方相对平等,那么,生气和撒娇,就会交替使用,成为一种常态。如亲密关系之中,所谓的欢喜冤家是耶!
因生气而焦虑或抑郁,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如果对方仍然我行我素,那么,生气就可能加剧而为愤怒。在相对平等和自由的关系中,生气的目的没得到实现,很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所有的焦虑和抑郁都根源于不确定性,也就是失控感。
准确说,焦虑是一种想控制而不能控制(某人某事某物)的情绪。人际之间的焦虑,都是对于关系的焦虑,即关系的不确定性。在相对平等而自由的关系中,对方没按照自己的预期说或做,就会担心对方是不是不再重视这种关系了。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担心都是多余的。但,这种担心,又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怎么处理因生气而产生的焦虑?
要缓解焦虑,就要认识到:首先,一切皆有可能。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有限的想象力。对方的言语行为不符合你的预期,对方没及时回应你,原因可能有千万种。不再重视与你的关系,只是其中之一。 其二,要相信上帝胜过自己。要把一切都交托给上帝,相信上帝。不要着急,因为,“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传道书3:1)上帝祝福的关系,上帝必然呵护和保守。不受上帝祝福的关系,必然被上帝拿走,是强求不来的。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力量可以超过上帝!
可不可以做个不生气的人呢? 答案是:不可以。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生气的人,那么,很可能,你就是一个自大的人,一个骄傲的人。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什么能够使你生气,是不是就证明你修养好呢?错,大错而特错。一个不生气的人,是一个没有思想信念的人,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圣经上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5:39)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对恶势力逆来顺受。上帝尚且发怒,只是不轻易发怒。 义怒和易怒 圣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神的忿怒显明在不虔不义的人身上,亦多处记载神因着某些人的行为而向他们发怒,圣经作者更多次警告我们不要惹耶和华的怒气,可见发怒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因何发怒。换句话说,圣经从没有说神是不发怒的,只是说神是不轻易发怒,也不长久发怒,神是会因着罪恶的缘故而发出“义怒”的。
神的全能是不是就不区分善恶?
神因为他自己本质的良善,对恶人(没有一个人不含着恶念恶行,只区分看得见看不见自己的恶)也一样怜悯和深爱,甚至不惜差派爱子完成对人类的拯救, 但他不会因此说你去作恶吧,不必为你所做的承担后果。很多人认为耶稣既然已经担当了我们的罪,那为什么我还会犯罪,不是罪不能再辖制我吗?我们不是超越了因果?而不必对所行的恶承担后果了吗?耶稣已经承担了,否则他不是白白为恶人而死了吗?
圣经上,旧约清晰明确表明了神对恶的态度,毁灭罪大恶极的所多玛和蛾摩拉:创13:13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13:20耶和华说:索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天使击杀亚述军队:王下19:35当夜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神对恶绝不姑息。
而新约中耶稣将神的另一面属性,完全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亲自彰显给世人看,用心甘情愿的舍己来成就爱,也把神的爱教训给门徒,马18:4: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就是最大的。使7:60:司提反死前:“主啊,不要将这罪归於他们”,正好像耶稣在十字架上说路23:34:“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知道。”在这里显明了神饶恕仇敌和伤害自己的人的榜样。
对做王的态度(可:10:42)你们知道,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约12:44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10)
对他人的反应:路6:27:"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 们的,要为他祷告。"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了你的外衣,连里衣由他拿去。在这里主耶稣向我们启示了对待仇恨的法则之一,就是以爱心消除仇恨。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这样行。你们若借给别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同时,新约对罪的态度也非常明确,马:18倘若你有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罗6:12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体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6:20因为你们做罪之奴仆的时候就不被义约束了6:23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6:19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做奴仆,以至于不法;现在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做奴仆,以至于成圣。
神的忿怒,在公义之内,人受到的审判是因为人的罪行带来的后果,新约中耶稣成全了神的旧约的律法,更使神的爱完全显明出来。
人的 发怒,对人来说也是一样,这是人性的一部分,圣经从没有禁止人发怒,只是教导我们生气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不要将恼恨、忿怒变成恶毒等,可见发怒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发怒。换句话说,从圣经的这些教导中,我们便可知神从没有假设我们不会发怒,只是提醒我们要怎样处理怒气,更要小心我们会否因着某些事情的缘故而太“易怒”。 所以,应该生气的时候,就必须生气。但是,要记住:使你生气,可能确实是他人的过错,是他人的责任。但是,怎样来处理你的怒气,怎样使你的怒气不产生既伤害别人也伤害你自己的后果,就是你的事情,是你自己的责任了。
怎样才能不生气、少生气?
首先,当我们想生气的时候,我们要反思:
1.我们的预期是否合理。我们对别人的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就越可能生气。通过反思,减少不合理的期望,也就减少了生气的可能性。
2.如果我们的期望是合理的,而我们的预期没有实现,不要着急。因为,上帝使一切皆有定时。
3.如果是客观原因使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实现,预期没有达到,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生气,要接受现实。 其次,我们要学会宽容但不纵容。人,难免有过错,非原则性的错误,都应该宽容和谅解。如果确实是对方比较严重的错误,生气,但要控制住自己的怒气。要求神的保守,使你生气,但不犯罪。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各书1:19-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