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多俊彦,英才于斯盛。”来到遵义市新浦新区的遵义四中大门前,两行红色大字镌于门楣,透露出百年名校的风采和底蕴。顺着葱茏整洁的校园大道,我们直趋“尚真科技文化中心”大楼。
受友人之邀,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观“石永言长征文学馆”。
石永言,原名田兴詠,遵义老城小十字人。一九三八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理事,青少年时期就读于遵义四中,高中时即开始舞文弄墨,激扬文字。一九五七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遵义二中任教一学期后即调入遵义会议纪念馆作采编工作,后任副馆长。在三十余年的工作中,石永言先生接触和掌握了大量关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史料,历史细节和人物活动轨迹,创作了以《遵义会议纪实》为代表的长征题材文学作品逾三百万字,是贵州省长征文学创作最丰富的作家。著作颇丰的他把这些珍贵的创作历程和成果捐赠母校,在尚真楼辟室一间,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馆舍在尚真楼三楼。一排直列的教室旁,有双开门一扇,门头为贵州省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员戴明贤先生所书“石永言长征文学馆”几个大字,黑底金字,庄重大气。推开大门,一个面积不大,却蕴含一个长征研究者、书写者毕生心血的展馆就呈现在我的眼前。
柔和的黄色灯光点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石永言先生的创作生涯简介,白字红底的前言读完,一个清癯雅静的学者仿佛就站在我的旁边,对我从容地娓娓道来。
彼时的遵义四中,位于老城的石龙路,离遵义会址不远,琅琅的读书声不时伴随微风飘散在山间地头。年轻的田兴詠和年轻的廖华钊(公弦)结伴同好,在诗歌和散文的天地里倘佯,抒发蓬勃的青春。他们在校刊板壁上泼墨,在三尺书笺上挥洒,一封封怀着家乡风情,蕴含作者热血的作品寄往省内外的各个编缉部。《新黔日报》、《贵州文艺》、《山花》、《红岩》、《边疆文艺》、《萌芽》,如今这一本本书页灰黄,色彩沉褪的杂志刊物都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无声地记录着石永言先生初闯文学天地的每一个印迹。一篇先生的小文里有这样的记述:一天,我正在校园里漫步,一个同学跑来兴奋地告诉我,说西南一个刊物的编辑来找我和写诗的廖公弦。这消息给我带来狂喜,似乎有胜于“加冕”……十几岁的文学新生,面对前辈和读者的肯定,那种泛自心底的快活与自信绽放,想来一定是久久难忘的。
2019.1.12.此后的他厚积薄发,在文学的天地里默默耕耘。一九六五《人民中国》曰文版发表的《革命史迹遵义》,是大陆第一篇发表在日文刊物向国外宣传介绍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文章,遵义进入国际视野,作者正是先生。
一九九一年夏,凝聚着先生多年研究成果和创作激情的《遵义会议纪实》一书由中共遵义市委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在遵义会议会址首发。该书以史实为依据,重点挖掘展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程上,克服敌军与自然界的艰难险阻,纠正路线方针错误,通过一个个精巧搭配的故事,串起历史事件的走向,让有血有肉的领袖们在一个又一个挑战面前,有彷徨、有亲情、有爱情、有失败,有胜利、有畏惧,更有坚定。最终,对前途光明信仰的坚持引导有信念的共产党人们站立在历史的潮头,铸就了遵义会议在党史、军史上的重要地位。
十年磨一剑,鲜活故事的背后是捻断数茎须的创作。在先生女儿编辑的《浪得虚名》一书中,有多篇收集的评论文章都从侧面反映了先生创作此书的初衷与艰辛。
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索尔兹伯里,这样一个美国老头,不远万里,远渡重洋,不顾年事已高,身患重疾,从瑞金重走长征路,一路采访一路创作。作为遵义段的接待者和陪同者,在深深敬佩老人职业精神的同时,又不由在心底涌起一阵阵冲动。一位外国记者、作家尚且如此细致与敬业地书写长征精神,而我!作为一位近水楼台的长征文化工作者,研究者,文学创作者,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写一部反映长征精神的书籍呢?让国人熟知的共和国领袖们走下神坛,在历史的书页中挣脱符号的桎梏,以鲜活生动的人性走进读者的心里呢?执笔未下千万字,心中已是波澜起。
又一篇文章写道:石永言白天有大量的行政工作,晚上完成家中庶务后,抓紧时间提早休息,半夜二点待尘嚣散尽,夜深人静时,再悄悄扭亮小盏台灯。书桌上几本参考书伴随,伏案疾书,春来冬去,寒暑相替,多年光阴,几易其稿,化为笔端沙沙写就的字体。这些原稿的部分,就在橱窗里静静地躺着,字迹飘逸俊秀,修改的墨迹历历在目,好似游龙在野,又似队伍行军,咔嚓咔嚓的脚步如洪流般腾跃纸上,这是文学的长征啊!
百炼成钢,贯注先生呕心之作的《遵义会议纪实》一书一经出版,即大受读者好评,首版七万册,四个月后脱销,加印一万册,以后连续重印,再版四次,总印数达十五万册。各大报刊刊登评论文章,连载或转载相关章节,读者购书和交流的信件纷至沓来,各类盗版书应运而生,录音制品与电视剧改编随后推出。根据本书改编的电视剧《遵义会议》获一九九七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遵义会议热。其后的时间里,先生又先后推出《长征三部曲》、《从遵义到延安》、《战争绝唱》、《贺子珍与毛泽东》、《遵义.1935》、《转折之城》等长征相关书籍,大大丰富与充实了长征文化,一本本相关的书籍陈列在橱窗里,就如一格格脉络清晰的创作年表,饱满又沉甸。
其它诸如先生就读遵义四中时的师生合影,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贵州省优秀文艺家证书,遵义师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聘书,相关报刊的评论文章等也一一在展馆中按序展出。
不大的文学馆很快就参观完了。可是那历史烟云中广阔的长征历程,石永言先生几十年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专心致志在长征领域的曲折跋涉,却在参观者的心底激荡回环,足迹宛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