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断想

作者: 欣口一笑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19:50 被阅读50次

    文/欣口一笑

    死亡断想

    0

    死亡是必然的宿命,但一般人多不愿面对。

    人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不舍,对健康、地位、情感、财富诸多芳华的不舍。一旦死亡,一了百了,死亡时,万般芳华却带不走一件。俗世间,“好死不如赖活着”颇具一定的代表性。即便是受万般苦、吃万种罪地活着,也比死亡要好得多。

    不过,佛教徒认为,死亡不是死亡,是往生。往生即生命往下一次轮回的重生。往生唯一能带走的是人在世时所造的善业恶业。而业也有万般。

    因此,不同世界观的人,对死亡的看法不同。

    1

    我第一次对死亡痛切的体悟,是爷爷的突然去逝。

    那年,读初二。我回到家时,爷爷已平躺在炕上,一双闭上的眼睛,木然而磁静般的脸,妈妈等人正给他换穿寿衣。这种情景我第一次见,我感觉到,他可能再也不会醒来了。这可能就是死亡。但我不敢也不愿意相信。

    我向妈妈哭着确认,爷爷死了,就不会醒过来了吗?妈妈说,是。我哭着又问一遍,妈妈又哭着答一次;我哭着一问再问,妈妈哭着一答再答。我于是一遍遍地哭,直哭得筋疲力尽。哭累了,歇一会儿,然后接着再哭。

    爷爷生前,是颇不愿意谈乱死亡的。对此,我有很深的印象。觉得爷爷怕死。他去逝前几个月,他的好友突然去逝了,我就感觉爷爷动不动就有所感叹,现在想来,可能是觉得世事无常,人终不可避免一死。

    按俗话说,爷爷的死算是好死。76岁,不算高寿,也跨越平均寿命了。他因脑溢血突发而死,走路中突然倒卧,前后不过半小时,走的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平静而安祥,他应该也不会有丝毫的遗憾与痛苦,事实上也根本就来不及。

    2

    第一次感知到自我快死的体会,是三十四五岁时的一次感冒。

    感冒是最常见的病。30多岁前,感冒不是病,再不舒服,也绝不会想到死亡。但三十四五岁的那次感冒,我躺在沙发上,身子软软的,如被抽丝无骨的蛇,感觉没有一点儿气力,也感觉不到好感的希望和迹象。某一刻间,突然地想到,死亡前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或感觉。

    现在想,其实,感冒都一样的症状,所以开始有死亡的感觉,是因为开始要懂得死亡了。

    死亡,已进入我的体感,超出原有的认识概念。

    对死亡的认识,是从理性到感性的上升。这与一般事物的认识,是先经由感性再到理性的认识正好相反。

    其实死亡一直在,只是生活的阅历不到,所以面对时还认识不了而已。

    3

    我第一次对死亡概念的全新认识,来自于阅读索甲仁波切所著、郑振煌翻译的《西藏生死书》。读后,我第一次感觉到,死亡还可以(原来)是一门大学问,我原来所认识了解的死亡的概念是如此浅薄。这本书中,作者以平淡的口吻,娓娓道来死亡的真相,就像我们谈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一样。慈悲而安祥的大师,总是力求将处于死亡边缘的人,安然渡过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到达彼岸。

    4

    第一次对死亡有所准备,是今年上半年。我和妻计划开车500公里,要回老家前,考虑路上的交通风险,万一我俩挂了,便做了一次安排。

    妻是管家,所有的理财帐户都由她掌握。女儿在外读书,不在我们身边。那次临行前一天,妻子把账户密码都用暗码写好,然后,与远隔万里的女儿视频通话,将秘密告诉了孩子。隔着屏幕,我能感到孩子稍感突兀,和那么一点儿动情。

    5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必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放翁对死亡的体悟境界,豪迈而充满爱国情怀。我至为敬佩。

    6

    死亡是公平的。一个人,无论贫穷或富贵,无论平民或国王,都会死亡。

    死亡不会因人的地位、财富或其他世俗的一切多寡高低而距他/她远去。

    但人类不能因为会必然死亡而不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恰好相反,思考死亡,会让我们更加乐观,而不是悲观。思考死亡,会让我们更加豁达,而不是狭隘。思考死亡,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而不是挥霍虚度。

    我们应敬天爱人,我们理应敬畏死亡。因为,死亡是天道循环的一部分,也是万物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因为死亡的绝对存在,人才有思考、前进的动力。

    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谈论死亡,是为了做好当下。

    理性面对死亡,人就会从现在起,珍惜每一时刻,珍惜当下。

    做好当下,为我们未来的健康、财富、家庭、事业、情感、境界增值。

    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亡断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yg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