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L突然找我推荐几本书,她说最近有些迷茫,想通过看书找寻思路,解解惑。
推荐了几本书给她,最后附带一句:“我推荐的,是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建议你去豆瓣看看书评,再决定要不要看这些书。”
之前遇到荐书的问题,很少会回应,这是因为,首先大多数人并不是通过看书来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通过看书这件看起来高大上的事情,来逃避面对自己。这类人有一种特质,他们不知道要看什么书,选择看好书,但对好书没有具体概念,不知道何谓“好书”,所以盲目地找人推荐好书,或是从百度上找书单,类似“XXX必须十本书”,“XXXTOP10书单”,“XXX读过的书”......
其次,阅读就是读“好书”。所谓“好书”,其实就是对自己有用的书。进一步再问,何谓”有用“?就是对自己目前的人生阶段和生命状态有指导作用,或是对自己即将要学习的领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辅助补充的作用。那么真正的问题就来了:我到底是出于怎样一个人生阶段,或是我想要学习什么呢?
本来自己因为回答不出这些问题,才会迷茫,但为了读好书,读有用的书,这又再次面对这个问题,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这几个本源问题的延伸: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看书阅读,从来都不是解决迷茫的止痛片,反而它是一种营养片,慢慢积累自己需要的营养,才能解决迷茫带来的阵痛。另外,阅读也是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我为什么会迷茫?”进而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才能决定”我需要看哪些书?“这是阅读才会变成一件不断积累价值,自我成长的事情。
而读书的过程是很漫长的,从一开始不知道读什么,瞎读乱读,然后慢慢了解自己喜欢读什么书,对哪一类型的知识感兴趣,再去多读多看,渐渐地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培养出对好书和坏事,对经典和畅销书之间的评判。当读到一定程度时,会自然感觉:读了很多书,却感觉没有记住什么,好像读了又忘了,感觉是在浪费时间,进而对读书这件事情,产生新的疑惑。
如果你很幸运,那么生命中会出现某件事,会告诉你,过去读的书并没有白读,只是知识内化于心,被理解和体验需要时间去酝酿和消化,这是为了完成知行合一的过程。当你有一天,遇到某件事情,大脑不需要思考,直接蹦出一些想法时,这其实就是在告诉你,当年所读的书没有白费。
当然,你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人生暂时没有出现这样的一件事情,这时你会越读越怀疑,越怀疑也就越迷茫,甚至想要放弃阅读看书这件事情。这个时候,不妨停下脚步,思考阅读这件事情:是不是自己带着太重的功利去做这件事情,因而使得自己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变化与调整,只是一味着采用同一种阅读方法或系统?再进一步思考,一直这么读下去,如果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看不到任何方向,感觉越来越迷茫,那么是否还会坚持做下去?如果不会坚持,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阅读,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了呢?如果选择继续坚持,那么现在想要放弃,是否是自己不够热爱这件事,所以才会那么计较得失呢?
很多时候,太计较得失,是因为视野太窄,看不到更远的未来,所以才会计较眼前的利益,这样反而会使自己活得越来越狭隘。而喜欢去做一件事事情,并不会计较那么多,只会不断精进自己,把阅读看书这件事情做得更好,然后才会在过程当中慢慢成长,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也让自己活得越来越霍达和自由。
而回到荐书的问题,不喜欢推荐书籍,是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情况,所以无从推荐。即使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籍,也未必适合对方,帮到对方,这其实和在百度上搜索”好书清单“,没什么太大区别。所以,对于别人盲目地要求推荐书,要么拒绝回答,要么沉默装作没看见。当然,如果把自己的情况说明清楚,再要求做推荐,可以适当分享书单。但有时候能够把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的,未必需要别人帮忙了,我们会感到迷茫,是因为面对混乱的思维感到压力,不知道从何下手思考分析,甚至是懒得自己动手,直接把问题扔给别人,让别人帮自己解惑。所以,把思路理顺,有些问题反而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当然也会碰到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如果遇到,其实能够问出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而牛人往往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也乐意回答,一方面觉得你有努力去做这件事,与门外汉和初学者不同,所以解释起来更方便,不需要费力;另一面,回答这些有水平的问题,多少能增加一些虚荣心,体现对方的能力所在。毕竟没有人愿意对一个初级的问题长篇大论仔细作答的,这无疑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所以,阅读看书,实际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自我成长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