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六)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六)

作者: 天行武道养生阁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18:04 被阅读0次

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六)

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

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贤路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

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针刺补泻二法:

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

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

把人身变化和一陰一一陽一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道形如神,究竟什麽叫形?什麽叫神?

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麽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

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一三不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

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洋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

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陰经或在陽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

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之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对邪气怎样诊侯呢?

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是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

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反十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

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

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以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六)

    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 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九)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阳化气,阴成形。清气在下,則生飧泄;浊气在上,則生脹。...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四十)

    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 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二十)

    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

    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即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 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三)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太阳和...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八)

    医生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因为地理形势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例如东方...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四)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心主神明,如同离卦,中虚空而明,虚空是真水在中间,此水...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六)

    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面中间),肾水可以制约心火(心主肾,即心的问题,用肾去治);肺脏与皮肤相应,它...

  •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九)

    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糯米酒),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稻禀天地之和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自学笔记(三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cd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