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微博上出现了一条“P图骗父母刘昊然是男友”的热搜。
女生因父母催婚频繁,无奈用刘昊然的照片和自己的照片P在一起,欺骗家人,假装自己有男朋友。
碰巧的是,出现热搜的那一天,我的一个朋友也给我发了几张把喜欢的艺人和自己P在一起的图,P得虽可以看出来是上了心,但也能一眼识破。
爆笑之余,究其原因,竟也是因为不想过年回老家再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
这个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恶搞诗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去相亲。”
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催婚大戏也即将拉开帷幕。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催婚是怎样一种体验?
综合大家的描述,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内容:
每年最怕的就是逢年过节,一回家准被催。
家人不仅会给予言语上的压力,还会时不时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你安排个相亲局,用“都已经跟人约好了,不去就是不尊重人”为由,架你上台,不得推辞。
见了面并不喜欢,拒绝后又要再遭一番说教:你都老大不小了,还这么挑剔,多相处几天都不行,还没有相处,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
让人不禁疑惑:“这婚到底是你们结还是我结?这是我的人生啊,难道我得硬要让自己凑合过吗?”
2
看到一个段子,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说是一个女生与父亲途经一家酒店,刚巧看到酒店门前有一个别人为婚礼准备的花拱门。
父亲对女儿说:“陪我走一次吧,我怕等你结婚的时候,我就走不动了。”
女儿听闻顿时充满愧疚,泪眼婆娑地和父亲走了一次花拱门。随后在短时间内,就与谈了几个月的男朋友结了婚。
婚后在一次闲聊中偶然得知,当时那一催泪桥段,竟都是家人设计好的。
女生受到了冲击,虽然知道家人催婚心切,但也万万没料到,还需要做到这个地步……
“你不结婚,我以后老了就带不动你的孩子了。”
“我就想在我闭眼之前,看到你成家立业。”
打亲情牌,是家人催婚的惯用伎俩,但这不正是利用了孩子的负罪感与愧疚感吗?
家人的催婚行为总是伴随着“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但它就真的是好的吗?
《非爱行为》之所以会产生非爱行为,是因为爱的主体方对接受方的需求,体会地不准确,或者不想去体会。
而当父母在这件事上,说出“我都是为你好”的时候,他们是真的爱子心切,但通常都没有想过,这是不是你需要的。
被催婚一族与家人的矛盾也大多源于此。
3
《奇葩说》里曾有个辩题:催婚是爱还是变态?
里面正方范湉湉的观点是:因为父母担心你,希望有人照顾你,所以是爱。
反方蔡康永的观点为,爱太巨大、太有压力的时候,会干扰我们自己的人生节奏。
他说:
中国人很容易被孝顺这件事绑架,容忍别人自己的选择,是我们目前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一个态度。
所以我们只求这一点,保留自我的空间,让儿女们自己做选择。
所以就要回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你来说,结婚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情?为了承担责任?还是让家人放心?
节目中,柳岩说她希望被催婚,而蔡康永却是讨厌的。蔡康永说,这关乎于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因此归根究底,结婚这件事,应该是为了自己。
如果你只是把结婚看作是报答家人、孝顺父母的一个方式,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样的婚姻,对你来说,更像是束缚。
4
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切尔林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指出了美国婚姻意义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制度化婚姻: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②陪伴式婚姻:强调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③个人化婚姻: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
而现阶段的个人化婚姻趋势,是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为了家庭而失去自我的选择,就不再是她们的唯一选择。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
个人化婚姻阶段里,人们对婚姻的追求侧重于自我实现、表达自我,获得尊重等。
然而在压力愈发大的现代社会,要想实现这些追求,却并不容易。
社会学博士连岳说:
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这种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其实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去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
简单来说,由于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是越来越难的,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认真地去呼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在婚姻里面常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呢?
一句话:像单身一样去生活。
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斯蒂芬妮·库兹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她在文章里面写道:
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
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我把它理解为,婚姻不应该是人生的全部,而“你也不会是我的一切”。
因此,一个好的婚姻关系,就是在能够互相陪伴之余,还能各自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要让自己即使离开家庭,也不孤单。
连岳说,美国学者曾经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
在我看来,无论结婚与否,都应该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我们期待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无论它们是否姗姗来迟,都不必心慌。
往后余生,最重要的还是能够积极、坦然的面对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