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倾向于接受事情原本的样子,而不是引导亲密关系走向更为健康的状态。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被对方的性格所束缚,但其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我们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想从这段关系中得到什么。我们的默认状态是被动做出反应,而不是引领这段关系的发展。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教导孩子不要疑惑、乖乖听话,你可能被规训得在人际关系中过于被动。但如果你总是等待对方来猜测自己的需求,关系就很容易出现裂痕。与其为对方的不敏感而感到烦恼,不如告诉他你想让他做什么,你希望他做出怎样的回答。
即使你与周围的人并没有什么共同点、他们也不会关注你的感受和需求,你依然可以成为关系的引导者。
关系的引导者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得到怎样的对待,以及如何让自己从种种关系中得到滋养。他们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比如对方礼貌的对待,或是用礼貌而非羞辱的方式提出不同意见。
关系引导者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为这段关系如何为双方带来更多价值出谋划策。例如,有些人边界感不强,令你感到困扰。这时你便可以对他们提出要求,“请你在来之前给我打个电话,看看我是不是有时间”。你也可以通过分享良好关系中的一些好的做法来引导关系的走向,“双方都准备好再见面,气氛会更好”。
如果有人侵犯了你设立的边界,这是他第一次告诉你,他没有认真对待你的边界。如果他之后仍然我行我素,他就需要你的引导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行为。
除了设立边界,有时候对方就是对你很糟糕,或者因为一些并非真实的事情来指责你。在这些时候,关系引导者会引导关系向前发展,而不会做出伤害双方关系致其无法修复的行为。例如,如果有人恶意揣测你,那么你可以说“我并不是这个意思”,然后进一步引导这段关系,“在假设最糟糕的情况之前,让我们彼此再来确认一下事实”。
由于父母习惯于自己的权威身份,因此往往要由成年子女来引导,双方才能走向一种更为平等、彼此尊重的成人关系。例如,当父母试图干涉你或者随意提供建议时,你可以说:“你说的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对我来说,自己把这件事考虑清楚很重要。”如果父母生气了,说了难听的话,作为关系引导者,你可以说:“我希望你能够控制一下自己。我们现在都是成年人了。你这样跟我说话,我们怎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关系引导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维护自己的利益,还包括提醒双方这段关系的价值——这可以激励你们彼此尊重。
在一段关系中,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引导,要么跟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