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是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没有什么时候能和现在比,因此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贫乏时代的精神痛苦。王小波就深有体会,上山下乡期间除了八个样板戏和一本书之外再无任何精神享受,让他生不如死。那时很多知青估计都有同感,因此当特殊时期结束,社会对文化重新开放之后,书店和图书馆门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全是来买书借书的。一本书在同学朋友之间手手相传,传到翻烂缺页还有人抢着看,直到彻底散架才算寿终正寝。至于最后到底经过多少人手、最早的主人是谁,则已无从得知。
当时的这种阅读狂热如今已很难看到,那时的青年对作家和诗人的崇拜不亚于对歌星影星的追捧,这在今天也很难想象。过去的人们等公交地铁时,手里拿的是书本和报纸,现在全由手机代替——如果说几年前人们习惯用手机看新闻看小说倒也没多大差别,不过现在个个带着耳机,没带耳机的则能听到熟悉的配乐——那一定是在看短视频了。
人类本来就是视觉动物,而文字这种古老的视觉信息在效率上肯定比不过视频。不过以前的视频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使用特定的设备观看,当这种设备可以被随身携带,让视频可以随时随地地播放时,低效的文字信息就面临危机了。更要命的是,一部手机不仅能播放视频,还可以拍摄、编辑、发布视频,乃至和观众互动——只要两个人就可以身兼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完成所有制作流程——当门槛如此之低,大家一拥而上去做视频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阅读成了稀罕事。比起作家,人们更关注的除了荧幕小鲜肉,就是会玩儿视频的草根网红。而文字为了能够紧追潮流,也不得不向视频方面靠拢。热门小说的影视化就不说了,以往的科普文章作者现在都改行去做科普视频。不得不承认信息的图片化、视频化确实有独到的优势,你拿文字就一个问题解释半天,不如人家一张合适的配图能秒懂,做成配有讲解的视频可以在几分钟内把一整块的问题给你讲清楚,远比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高效好懂印象深。
除了信息含量的差别外,也因为图片和视频是为了方便你吸收而深度处理过的信息,使得视觉信号可以直接印入大脑,简单深刻高效;而文字这种底层信息在输入后还需要你用大脑进行二次处理,去思考联想转换为形象、感情、逻辑等等其它高级信息,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所以除了故意忽悠你的视频(比如推理和惊悚电影、魔术表演等)和授课视频外,通常看视频要比看书轻松愉快得多。在这个视频极大丰富的时代,读者越来越少,观众越来越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正如育儿专家们的警告,儿童如果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会影响智力发育——刚才说了,视频这种深度处理过的信息不需要动脑再次加工,整天看电视对大脑正在发育的儿童来说确实是个风险,那成人就能免受影响了吗?
肯定也一样呀!大脑这种用进废退的器官你整天闲置着不傻掉才怪。阅读和写作就有这点好处,让你在机械化的生活和工作之外不断用脑,保证它不会傻掉,读得多写得多还能越来越聪明,这么便宜的好事上哪去找?所以爱写作的人肯定是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否则脑子里没货写什么呀?
这也是简书对写作爱好者的一大贡献。不过即便在这个写作平台,很多人还是喜欢用图片。漂亮的图片肯定比文字更能吸睛涨粉赚流量,但我一张都没配过(影视截图除外)——我自己不善拍照也不会PS,用网上的图片可能会有版权问题。另外我无意做自媒体或营造某种情调,就想看看自己正常写文能达到什么水平。
我敬佩那些在这个视觉时代依然坚守文字阵地的写作者。有的读书人随便一篇文章就是几千上万字,引经据典内容充沛,配图也多是资料需要,让我感叹不已。不过也可以想见,这样的文章能从头到尾认真看完的读者肯定不多,以至于长文都会标注字数多少,阅读时间,乃至给出内容缩略,让读者自行斟酌。毕竟这个社会大家都越发忙碌,只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这已是文字作者和文字平台所能给出的最大让步了——不然人家何苦读长文,看小视频不香吗?
不过要说文字有多悲哀也不合适,因为动脑有时也是优势,让读者可以自行脑补。比起信息固化了的视频,文字的意象要丰富得多,一般来说影视剧都不如原著就是这个意思——你可能不喜欢某个演员演的某个角色,但大可以依照文字描述在脑海中塑造一个合你口味的完美形象。更不用说某些文字技巧和叙述结构是影视难以表达的,必须采用特殊的处理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心理描写——看电影电视的时候突然冒出大段内心独白总会让人不适,因为这就不是影视(而是文学或戏剧)的表达方式。
所以小说自不必说,文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尽管效率看似不高,文字却是所有表达方式中普适性最广,形式和涵义最丰富的一种,而且使用文字载体的创作者数量也是最多的。别的不说,只要还有众多认真的作者存在,文字这一形式就必然不会衰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