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视域下
潮州筝派音乐风格形成缘由研究
马达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
邹宏敏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研究所)
艺术百家 2016年第2期
文章主要内容:
1.潮州筝派在潮汕地区的产生
2.潮州筝派音乐艺术风格形成
3.民间潮筝活动所形成的声音文化景观
研究目的:
潮州筝派产生发展及其音乐风格形成的缘由所在。
框架
一、潮州筝派音乐艺术在潮州地区产生的缘由
(一)中原人民的迁入带来了秦筝
(二)潮汕一带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了潮州筝派音乐艺术
二、潮州筝派风格形成的缘由
(一)从潮州弦诗乐中脱胎而成
(二)弹奏风格沿用潮州音乐特点
(三)地理位置和儒家文化影响产生潮州筝派音乐特有曲目
(四)在潮汕方言的民情语境中形成潮州筝派音乐独特的演奏风格
笔记摘抄:
1.
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
形式文化区: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的地理范围。
2.潮州、汕头、揭阳——“潮汕”行政区。地理位置相邻,语言、风俗习惯、艺术文化(潮州音乐、潮州戏曲)相同。——形式文化区。
3.文化地理学家认为,文化传播一部分源于“迁移扩散”,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地区,结果把这张思想或技术带到新的地区。
4. 秦统一六国时期,少数中原人不断向南迁移,将文化带入百粤地区,筝便由陕西传入潮汕地区,至今潮州人都将“筝”称为“秦筝”。
据史料记载,历次战乱中原汉人往南逃难,和本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产生了现今的潮州居民,也将北方的传统文化艺术带入,其中就包括西秦戏和秦筝的传入。
5.潮州音乐“轻、重、活、反”的定调,受到了秦调“燕乐音阶”的影响。其中作者认为,中立音“升4”和“降7”应该与秦腔中的“花”、“哭”同源。
6.唐永隆初,陈元光“乐武治化”,推行中原流行的“歌舞伎乐”的音乐形态,融入潮汕的民间音乐,使施政着的政策、思想通过歌舞音乐深入民心——教化——形成现今的潮州音乐有边歌唱边弹奏的音乐形态。
7.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总要程度不等地受到相关地域、地貌、山川、江河、海洋、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
8.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9. 发展线索:
潮州音乐最早来自于潮汕地区的民歌小调,还汲取了戏剧 等题材。
弦诗乐以击板节、二弦作为领头乐器,加上扬琴、筝、椰胡、小三弦等乐器为伴奏进行合奏。
细乐:以筝、小三弦和琵琶为形式的小型弹拨乐合奏脱颖而出。
潮州筝派音韵柔美婉转的特点是延续着潮州弦诗乐的风格,在乐曲的记谱法上,与弦诗乐记谱方式相同,采用富有潮州地方特色的“二四谱”。
10. 筝曲很多的演奏曲目、音乐风格延续了潮州弦诗乐的传统曲目及其风格,也受潮剧唱腔的影响。
受曲调多变的影响,出现了“变奏”,右手“反打、煞音、花指、八度轮、这些具有潮州筝派特色的技法。
左手模仿潮剧唱腔的音律,还有揉、颤等方式的“作韵”。
11.曲目还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进入潮汕可追溯到唐代。
12.演奏方式还有一种用潮州话边吟唱二四谱、边弹奏潮州筝曲的演奏方式,,给予演奏者以极大的自由性,筝派传人也常通过“作韵”来进行创作。
13.声音景观:产生在于人在一定的场合所做出的音乐行为,当中所出现的音乐声音,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声音景观。
音乐学家的解释:一种音乐文化有特色的背景、声音与意义。
14.潮州筝曲早期采用二四谱和工尺谱,以及自身“作韵”的特点,在演奏技法和传谱上比较自由和即兴。还出现了具有特色的个人潮筝派系。
15. 潮筝,主要分为:洪沛臣、李嘉听。洪、理两大流派。
林永之,“南筝北传”奠基人。
郭鹰,个人风格——潮筝流派——形成个人流派的“声音”体系。
16.“表演地点”和“表演者与听众的行为”指的是声音景观中所说的“背景”。
17.声音景观中的“意义”:表示音乐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和带给表演者与听众的意义,潮州筝派所演奏的筝曲一直被称为一种文人的音乐。
综上所述,潮州筝派的产生、发展、风格形成、传播发展都与当地的地理、人文有极大的联系。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产生缘由最早是由于西晋支南宋战乱不断、政治动荡,大量中原难民和朝廷官员被贬,通过“迁移扩散”的方式从北向南迁移,将中原艺术文化带入潮汕地区,由此将“秦筝”引入潮汕地区。潮汕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潮州筝派。
当今的潮州筝派在记谱法、音律、调式等方面也都延续了潮州音乐的传统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