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的《局外人》篇幅不长,6万多字两天时间轻松读完。如果只读前少部分,很多读者可能会读不下去,加缪塑造的人物默尔索对一切表现出无所谓的“淡漠”行为会令人无法接受。他的行为是反常的,他对所有发生的事都以“我怎么都行”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
在《局外人》读客版本后记中这样写到:很久以前,我一句话概括了《局外人》。并且,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如此荒缪:“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我只是想说,这本书的主人公之所以欸处以死刑,是因为他不要参与这个社会设定的游戏。
加缪想要在作品中塑造一个怎样的主人公性格?我认为他不是在塑造,而是有着深刻的体验,这无疑多少有他自身的一部分影子。
最能体现这一抵制游戏的是,默尔索拒绝撒谎。“在人心灵的层面上,说出的内容比内心感受到的更多,就是撒谎。”这是哲学认知的一个高度。
这让我想到,真实和真相。一个赤裸裸的人,热爱的是绝对的光明。而在这个真相的背后,是痛苦之上的痛苦。是已经超越痛苦之后的一种安静,一种平和,一种对一切的真实表现的淡然自在状态。
若说作者描写塑造的人物是非常荒诞的,不如说是非常真实的。一种越过“社会人”的最自然的真实。默尔索只坚持那个真相,甚至被砍头,但是他也绝不会撒谎。
他认为:“我看起来是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是确信的。对我自己的生命和这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是有理的,我现在依然有理。我永远都是有理的”。
我曾读过很多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籍,它们如同信条,但是和加缪的小说中体现的思想来比较,前者是无生命的僵化学说,是文字的意味。后者才是哲学的生命。
在一种,只有一种确信中坚持抵抗,这是一种虚无的英雄主义。作者是要树立一种不同常人眼中的“救世模样”?这个脱离大众认知之外的独立个体,在以一种时间存在的真实法则中,和“社会集体”进行着一种毫无希望的抗衡。
如果说加缪写的默尔索很荒诞,从大众认知的层面来理解,不免会使人有种无法接受甚至强烈排斥的想法。
因为认知一件事物,以及他的合理性和规则早已像铁板钉钉一样。但如果我们从他小说中藏着的那些悲伤的、容易让读者滑过去的内容,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悲伤深沉的描写,已经超越了需要的抒情。
若说默尔索对自己过世的母亲毫无感情,如小说开始写的那种平静和淡然的口气,对读者造成一种情绪的渲染是很有冲击力的。但这只是一种表层的渲染。
他到底爱不爱他的母亲。加缪一边写默尔索收到电报得知他母亲死了,默尔索表现的很淡然。甚至给老板请假时说,“这不是我的错”。老板没有回答,他说,“我不该向他说这句话”。小说的开头,默尔索就是这样出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写餐厅的老板说:“人只有一个母亲啊。”
“为了赶上汽车,我是跑着去的。”
“妈妈在家的时候,总是默默看着我,也不说话。进养老院的头几天,她总是哭……如果让她再从养老院出来,她还是会哭的。”
“妈妈并不是无神论者,可活着的时候也从没想过宗教。”
这是开头部分的叙述。
直到最后,默尔索因得到宣判死刑,他又想到母亲的话:
——妈妈以前常说,一个人总不会完全只有痛苦。
除了这句和上句“母亲在家的时候,总是不说话,进养老院的时候总是哭,”作者未再多写默尔索和母亲之间内在的情感交流。
除了前文送葬时人们对他的看法,全文以他和他的女友,他的邻居,他的朋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贯穿始终。
法庭,社会人,神甫都在以不同方式来挽救一个脱离社会的人,一个极度危险的人。
默尔索的淡漠和对真相的坚持使想帮助他的人无从开始。最后终于以无可救药,并且因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的人,这样的冷漠,在检察官看来,他是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检察官以某种方式预示了这种行为,并且使它合法化。
他因和朋友的一次聚会,事实是这件事由他的朋友而起,但是他却在太阳光的刺眼下,在面对一把亮出的刀子时,他开枪了。他坐牢了。
当他的淡漠,不关心,和坚持真实,确信就是这样。他那样地和他们保持距离,坚持自己的确信,那个人人都不愿意说出真话,而他坚持自己的确信,不撒谎。他就是这样一个活在阳光下的人。他没有阴暗面。只有确信真实和存在。
他还有最后一次申诉的机会,即使检察官做了最后的宣判。但他依然选择了放弃申诉。
对一切的不关心,对社会通行准则的蔑视,他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他觉得一切都不值得去重视。这导致了社会对他的放弃,最终以他自己所坚持的自然走向他的终归。
他是一个不撒谎的人。从始到终,默尔索不辩解,只遵循自己内心的真实,只认为事情原本是这样的。检察官希望他能说出有利于他的话,辩护律师为他辩护,但他还是坚持自己说真话。这使想帮助他的人终认为他没有“悔过”之心,而被认为他是有计谋的犯罪。
神甫见他,他几次拒绝。最后和神甫的对话,更是显示了他不信神甫讲的,他只认为自己感受到的真实才是可靠的。
法庭是用法律的规则来判定,神甫是用信仰和道德的绳索来救赎。但这两者,默尔索都未表现出任何非自己的一面。
如果他能够顺着他们提出的观点来配合他们设定的完美的准则,那他不会被社会遗弃,他有很多机会为自己成功辩护,从开始到最后的时间,只要他愿意申诉,那怕给神甫来一点“良知和忏悔”,他也是获救的。
全文没有写出他的痛苦,你总是会看到他持相反的、或者是对此事件毫无关心的表现。但是作者有这样一段描写:
“妈妈以前常说,一个人总不会完全只有痛苦。”他接着想到,“当天空泛出色泽,新的一天悄悄钻进我的牢房时,我觉得她说的真是有道理。”
这段描写,也可能是默尔索真正的内心真语世界,是他和母亲在心灵深处的一次交流。是墓地和牢房之间的一次确信的感情交流。
“妈妈常说,一个人总不会完全只有痛苦。”
他,默尔索,是痛苦的,而这样的痛苦,不能以漠不关心,不能以深深地内存于深处。妈妈说了,一个人总不会完全只有痛苦。从小说结尾处道出这样一句使人感伤的句子——母亲在进养老院时总是哭,是哭自己呢,还是哭默尔索呢。我想他的母亲是哭默尔索。
因为后面写到,母亲在养老院是心情愉快的,让她从养老院出来,这是默尔索说的,她还会哭。所以,默尔索知道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知道默尔索。他们母子是“患难之交”,生活的囧迫,已经使默尔索不得不做出选择。为了母亲,能够比他更好。
“但是谁都知道,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这是默尔索最后悟出的深刻思考。虽有消极因素,但是谁都知道。这也说明了一个普遍真理。一个压根在“他们”这个世界不想承认的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