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思成住院的那些日子里,两个人,一起读书,一起写诗,一起给彼此承诺了未来。
梁思成出院了,两人就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读诗,徐志摩知道这件事后,也天天往图书馆跑,硬要插在徽因和思成中间,于是,梁思成在他和徽因约会的地方贴了个字条,写着:“情人不愿受干扰”,厚脸皮的徐志摩,也不好意思再待下去了。
在双方家长的见证下,徽因和思成终于确定了关系,关系一确定,林徽因反而与徐志摩开始大胆的来往了起来,不再躲避,她还参加了徐志摩组织的新月诗社,每天读读书,翻译点文字,闲的时候还会和志摩一起办办诗会,做一些公益活动。
1924年,林徽因跟着思成一起去美国留学了,两个人一同考入了美国的宾尼法尼亚大学,思成学的是建筑系,林徽因学的是美术系。两个人在美国的生活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自由而浪漫。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他们发现,彼此生活习惯上的差距十分巨大。
徽因天性不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这从她当初在与梁思成订婚之后,仍然随徐志摩外出参加一些诗会就可看出)。所以,一到了美国,不再受国内封建礼教的约束,她就像鸟儿回归到大自然一样,自由奔放。
每次忙完功课的时候,徽因就会叫上一些男生女生,一块去外面野炊,一起去参加音乐会,日子过得很是惬意,而思成呢,是一个不喜欢社交、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在他看来,大学生,要以学业为主,他是从来不舍得花时间去参加那些在他看来,一点意思都没有的聚会的。 出于安全的考虑,思成还不断的阻止林徽因外出,长期下来,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还爆发了好几次争吵。
这个时候,当父亲的梁启超站了出来,他主动给儿子写信,告诉思成,让他学着如何去调和与徽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告诉她,不要想着用国内的一套思想理念去约束徽因。其实,女孩子嘛,都是喜欢吃软不吃硬的,林徽因再怎么任性倔强,思成只要用点心去哄哄她就好了。就这样,在父亲的劝诫下,梁思成的脑袋开窍了,开始主动邀约林徽因。
当时梁思成和林徽因,一个住在男生宿舍,一个住在女生宿舍,每次约会的时候,梁思成不仅要征得林徽因的同意,还要主动在女生宿舍楼底下等她,林徽因摆足了架子每次都要思成在楼底下等个二三十分钟才愿意出来。
当时有句话这样描述他们俩说:“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梁思成靠自己的诚心诚意最终赢得了徽因的芳心,而徽因呢,被梁思成的话语和诚心感动,最后选择和他在一起。
1925年,林徽因家中发生巨大变故,父亲林长民被军队的流弹击中,不幸遇难,听到这个消息后,林徽因倍感伤痛,林长民是她最亲近的人,同时呢也是家中日常生活的唯一经济支柱,他的去世,意味着家中再也拿不出钱来供给她上学了。
在经历了父亲去世的伤痛之后,她发现,身边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梁思成了,父亲去世的这些日子里,是思成陪她分担痛苦,安慰她,鼓励她,也是在那一刻起,林徽因才意识到,丈夫梁思成才是她这辈子的依靠。
父亲的去世让她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面对悲惨的现实环境,她决定弃学回家,去承担起她应该承担的责任。
梁思成不愿意妻子读书读到一半就放弃了,可是自己呢又没办法,只能向父亲梁启超求助,梁启超知道后,立刻出面阻止了自己儿媳妇要放弃读书的这一想法,主动承担了徽因在美国留学期间的一切花销。
就这样,在梁启超的资助下,徽因和梁思成一起顺利的从宾尼法尼亚大学毕业,1927年2月,梁思成被授予学士学位,同年7月,被授予硕士学位,而林徽因呢更是厉害,本来要用四年才能修完的课程,她仅仅用了3年就完成了,而且还是门门高分。
他们决定向更高的学府进发,梁思成想去英国的剑桥大学读书,而徽因呢则想着去世界艺术的殿堂耶鲁大学看看,梁思成在这个时候向林徽因求婚了,而徽因呢也答应了他。
1928年3月,他们在加拿大,梁思成的大姐梁思顺家里结了婚,婚礼很低调,只通知了一些加拿大当地的熟人,甚至连双方的父母都没有来。在婚礼上,林徽因穿上由她亲自设计的带有东方气息的结婚礼服,在婚礼上让当地的宾客们大开眼界。
后来,因为梁启超病危,两个人不得不提前结束他们的蜜月计划,返回到北京,并决定留在国内。
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两个人决定去东北大学当老师。就这样,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个人双双到了东北大学任教,建立了东北大学工学院的建筑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