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识”这个词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在特级教师胡新颖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听到,特别上次的开题报告作业她点评时就说到了“你的分工是工作分工,没有研究意识”,其实,对于这个概念自己一开始不是很理解,但今天听完王淼生老师的讲座后,我发现自己终于明白了,那就是: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去追问为什么,并去研究,那你就具有研究意识了。
今天听了一天的课是关于如何做课题的,早上无趣,下午有趣,通过这样对比,也
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现在都不喜欢培训?因为培训真的太无聊,太无趣了。
这么多年来,我喜欢自己报名参加各种培训,但对于学校统一组织的一些培训就没有什么兴趣,关键在于这些培训真的太无聊了。今天听小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的讲座,发现从头到尾都在讲理论,介绍什么是课题、课题的类型、特点,课题的价值、流程等内容,这些知识我们通过看书也是可以明白的,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内容上呢?如果能够有开题报告、课题申报书等案例的指导,是否会更有意思呢?所以,我觉得讲座要能吸引人,就得有内容值得听。
那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花钱去培训呢?其实我花钱去学习的内容都是比较有料有味的,比如我写作不行,我报名写作营,努力按照老师讲到的一些要点去撰写文章、去阅读提高自我素养,让自己的文章越来越好;如我课题研究能力不行,就报名课题研究课程,去深入学习课题该怎么做;比如我不懂得怎么备课,我就报名备课营去学习怎么思考、怎么解读文本,怎么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意思。通过这样的梳理,可以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对我有用的,我喜欢的、我需要的,所以我才会积极想去学。
如果我们每次的培训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设计的更加接地气点,培训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培训内容或许就会有创新,会更受欢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