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个微信公众号“浪迹情感”突然被炸出水面,接着一些词频纷纷成为了热点,如:PUA、含“P”率等等,在这个热度消费的时代,一个热词的诞生总会引起各种讨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2239/c943f0c1b7f80a1d.jpg)
无独有偶,刚好前一阵子发生了一件事情,一篇名为《“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的文章迅速火遍全网络。北大大三女生包丽(花名)的母亲控诉其男友对包丽进行精神控制,而她因为不堪其男友日常的一些淫秽、侮辱与恐吓,而最终走向了吞药自杀的道路,现在已经宣布脑死亡状态。
事情经过这几天的发酵,本来两个事件发生的间距非常接近,渐渐地这个事件就被人套上了“PUA”这个帽子,令人深思。那么什么叫做“PUA”,我相信大部分人在此之前都不知道有这个词语:PUA,全称(Pick-up Artist)源于美国,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搭讪艺术家,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交往流程,发展为主要涉及:搭讪、吸引、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两性关系。实际上PUA是一种通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包装自己,诱使异性与之交往,通过对异性诱骗洗脑,欺骗异性感情,达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目的。总结起来就是通过学习培训,对异性进行诱骗,达到最终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会问:北大事件的男友不就是通过洗脑来达到控制包丽的效果吗?其实大家仔细想想,两者之间实际上有本质的区别。控制欲(Control desire)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不允许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错,对于人来说只对她/他绝对的占有,思想上行为上都不允许有违背你的意思。这才是控制欲真正的含义,是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心理上的问题。而PUA恰恰相反,它是经过后期系统化学习,形成一种搭讪技巧与能力,通过诱骗而达到控制别人的效果。一者内在,一者外在,虽然二者都是在讲控制,但是二者却不是能够一概而论的东西。
我写这篇文章没有说要为“PUA”所正名什么,这本来就是一种不对的行为。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在这个消费热点的时代,当两个相似的事件或者热点发生在相近的时间上,大众媒体往往会误导大家,把明明不一样的两个东西一概而论。我觉得你把两个事件写在一起,前提是需要尊重客观现实,可以相互之间做对比,而不能够违背客观,娱乐至上。
“PUA”这个词语才刚出现没多久,它还有供大众消费的价值,人们慢慢地就会把它与前一阵子发生的“崔雪莉”、“具荷拉”和“网红家暴事件”联系到一起,从而吸引眼球,我希望的是,大家在看到一些热点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自己思考一下这个事情的本质,而不是娱乐就完事了。在这个热点消费的时代,最不可避免的就是消费至死,当“PUA”被消费完了,就会有下一个“PUA”的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