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日思索,写文给我带来了什么改变,似乎没有,但又有些不同。
一直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只是在有了小公主以后,越发地懒惰,总是在心里给自己找各种无关痛痒的理由,每打开一本新书,不出十分钟,就束之高阁。
码了三个多月的字,想要有些不同,必然会逼着自己不断地输入,才能碰撞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找到可以成文的话题,反而有了静心阅读的执念。
正是有了阅读的积累,才能够变成码字的源泉,虽未潺潺不息,至少丰富了自己,从别人的故事里读懂自己的生活,也算是一桩美事吧。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故事,收获一定也是不同的。就像去影院看电影,有人喜欢看故事的铺陈,有人喜欢研究人物的穿着打扮,有人喜欢里面的配乐,有人是因为喜欢某位演员而去捧场。
而今日读时尚大师阿玛尼的故事,则让人感受到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能得到父母的鼓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2
时尚大师阿玛尼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在要求孩子的同时,是否也应想一想,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否是称职的角色呢?
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我们是给予他们温和鼓励的目光,还是让孩子看到我们对他们的失望呢。
当我们将情绪摆在脸上,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几乎不会有人去想,我们摆在脸上、说出口的负面情绪是否会让孩子对父母也感到或深或浅的失望呢。
阿玛尼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是他的母亲用她的勤劳与智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给了孩子们很好的“仪式感”。
贫穷不是披在身上的外衣,贫穷是精神世界的匮乏与无知,让人无法去热爱并且关怀身边的一切。哪怕生活里只剩下灰色,只要心中怀抱着美好、怀抱着爱,最终迎接你的一定是撒满阳光的花房。
3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哪里无须探究了,但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着这句话的。
娃娃还没出生之前就已经各种规划了,小到新生儿游泳,大到各类早教、才艺、兴趣班,家长们乐此不疲,孩子们也是左看看右看看,原来大家都一样,那么就做个不停转的陀螺吧。
家长们见面的话题,讨论最多的就是学习、兴趣班,心里还在盘算着,我们家是不是也要学这啥那啥,不能被谁谁谁家给比下去喽。
我们似乎变成了一个专供吃喝、包接包送的高级保姆,为人父、为人母与孩子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要么在看孩子学习,要么就是在送孩子去补习班、兴趣班的路上。
真的是没有多余的心力去关注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成长了,这是十分可怕也是十分可悲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这样的陪伴到底能够告白些什么呢?
我们再看看阿玛尼的父母,当发现孩子学医越来越不快乐的时候,父母主动要求他放弃学医,为此母亲连续三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睡不着不是纠结于放弃好端端的大学生涯,而是劝他放弃学业是否是为了阿玛尼好呢。这在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好不容易十年寒窗过了独木桥,怎能因为不喜欢就放弃了呢?
阿玛尼的母亲日后回忆,丈夫为此还再三劝她:‘必须让孩子们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你不能去干涉,否则我们会得不偿失的。’事实上,如果那时我们建议乔治坚持下去成为医生的话,我们就真的错了。
4
而阿玛尼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亲手为孩子缝制的衣物,都在潜移默化里滋养着他的内心。
无论他做什么,母亲都不会带给他任何负面的东西,总是在鼓励,哪怕兄妹做了错事,也是以沉默代替言语的奚落,这也正是我们很多家长难以做到的。
最近流行一个段子,每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这真的是从何而说起的呢。我们总以为已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教育”,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
我们不愿意停下脚步去思索,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起跑线应是为人父母的我们,父母的格局与高度决定了孩子的格局与高度。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有多少家长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呢。
我们要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时候,是否也要想一想,在孩子们眼中的我们,到底是不是可以拥有榜样的力量,成为构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好的启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