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整天的学业质量评价培训。可能有细微感冒,上午昏昏沉沉,没有听出所以然,还能记得的是定义有三类,本质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课标是本质性定义,学业测评就是要把本质性定义转换为操作性定义,测评标准研制难点就是可测课评,体现三整合:核心素养之间的整合,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学业测评一定要体现学科性,情境、知识、任务、行为四合一。无综合不命题,无思维不命题,五情境不成题。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基本点:有没有问题?问题真实吗?是否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思维有没有发展?
下午是汪茂华博士第二次给我们培训。虽然仍然是在线培训,我听得很认真,努力想要理解他所说的学业质量检测工具的研制过程。一个科学评价案例,一个数学评价案例,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学业测评如何指向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这两个经典案例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设计的内容和答题的形式实在是高质量,不过,这样的评价案例设计,对老师的要求极高,既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系统,又要有高超的讲故事能力,还要能把握住儿童的兴趣点。以语文学科为例,如果每一个单元都要求老师设计一个真实情境来教学,再设计另一个可迁移的情境进行测评,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一个学期。对于无法通过情境设置考察的学业水平方面,就要通过调查与访谈完成,如何制作问卷和进行问卷分析,又是一项十分宏大且极为专业的工作。一下午听下来,感觉学业测评是一个好复杂好复杂的大系统。
今天的培训,应该是这个主题培训听得最为吃力的一次。不是专家讲得不好,相反,两位专家都非常专业,且语言生动幽默。可是,我们缺乏评价专题的相关背景知识,一旦进入专业的评价话语系统,我们听起来就无能为力了。
会议结束时,竟然有一个意外惊喜,第一次提交的作业,我们小组竟然是第一名,区领导还亲自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个大礼包,仔细一看,哈哈,居然是薯片。我们小组自豪地拎着大礼包离开了会场。马上想到对孩子的学习反馈,偶尔还是应该有奖励。自从进入五年级后,我淡化了外部奖励,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真正乐趣。但是从今日自己的心情推断,其实偶尔的外部奖励与内驱力并不矛盾,孩子们需要一些小惊喜来刺激。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描述,尽量朝向教学评一体化。可是要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业质量评价,的确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不管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不管是确立评价目标,还是设计评价指标,还是开发评价工具,都是硬骨头。上海的学业质量评价探索多年,的确做得好,他们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一批专家专门研究评价而做的,一线老师不需再去做专业化的评价研究,根据专家的指导,知道、理解、运用、调整专家们研发出来的评价体系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