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然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马里旦

作者生平简介:
1882年 11月8日生于巴黎一个笃信新教的律师家庭,1973 年4月27日卒于图卢兹修道院。早年是新教徒,后受诗人L.布卢瓦的影响于1906年皈依天主教,从此把宣传新托马斯主义作为终生事业。曾先后在斯坦尼斯拉公学、巴黎天主教学院任教。1948年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担任过法国驻梵蒂冈大使,晚年一直在法国图卢兹修道院隐居。马里旦力图依靠理性与科学证明宗教世界观的合理性,认为上帝是知识的唯一依据和来源,科学只能认识经验世界,唯有信仰才能认识超验的世界。他还宣扬以上帝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强调人性和人格。著有 《 从柏格森到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等。
1
我几乎是用了五天多的时间来读这本书,虽然今天有169页,但是因为自己很长时间没有阅读法哲学的书籍,读起来还是非常生涩,不过既然开始了,还是要坚定的走下去了。
在开始记录之前,实际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自然法理论,或者说是自然法是复兴了,还是已经死亡了?在很多情况下,很多人都会说一句,早就死了,死得其所,那么自然法到底是什么?是否还有复兴的希望呢?
所以自然法意味着什么?他走过了盛衰交替的漫长路程,在权威学者看来,它甚至还具有不断自我埋葬的能力,很显然,自然法理论一再主张,不管习俗和约定,获得了人们多么狂热和普遍的接受人的权力和义务,都不是仅靠他们就能解决的。
在马里旦看来,自然法理论是一种道德理论,并且该理论从属于一种最为古老的道德哲学传统,马里旦指出,存在一种虽非实在然而却可以被所有人认识的普世性法律,所有的人都应该尊重这一法律,并且应当成为人们人类行为的准则,这就是自然法。
首先马里旦认为自己的自然法理论是托马斯主义了,他认为自己是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为榜样的,希望捍卫托马斯阿奎那道德哲学,免遭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者和主观主义者的抨击,然而马里旦并非毫无保留的跟随托马斯。他认为托马斯的观点虽然可以作为阐述自然法认识论要素的基础,但仍需要深化和发展。
其次,马里旦不像科学家那样,将法律视为控制整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也不像社会科学家那样将法律视为人类的行为规律其所谓的自然法既不是哲学规律的派生物,也不是他们简单的类比物,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所讨论的规律,都是从特殊观察对象而得来的,一般而言,尽管他们很有用,也很预测力,但是却无法告诉我们实体在未来应该如何行动,因此蚂蚁在认为法律界定为理性的命令,由对共同体负有照看义务的人,根据公共利益颁布和制定。马里旦讲,从以下两个意义上,道德律是自然的。首先它是自然的,因为它与人性相关,因为它反映了人的本质,而人性又是相同的,所以他对所有人都适用自然法,具有实在的特征,自然法的自然性和他被认知的方法有关。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或概念认识事物,但同样存在更为直接的方法栽法最为基本的原则或戒律,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禀赋或本能被认识的。具有确定性和可靠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然法是先天的,她也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良心,但不管怎样,尽管这些原则不是通过理性被认识的,但仍然是合理的。
最后马里旦还认为,人们应当将关于自然法的知识和自然法的本体基础区分开来,这一区分提醒我们,即使有些人并不知晓自然法,或者他们对自然法的了解是循序渐进的,自然法也还是存在的,这区分也提醒我们,历史与文化在道德原则传递和道德律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正是随着时间的流淌,才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本能,人的本能和一般道德律,自然法知识是渐进性的,尽管这话本身并不改变。
在这本书里对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是有时混用的,虽然带来了一些混乱,但是,在这本书中,自然权利是指某一个体或公共体育到自然法所享有的道德性权利。而马里旦认为,自然法和自然权利是紧密相连的。即使没有形而上学或道德理论做支撑,我们也可以就政治哲学的核心及人权问题达成共识,这个世界尽管存在着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分歧,但我们仍然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对一系列人权进行了确认。而进行确认的基础就是自然法,因为强调人权与自然法的这种联系,强调自然法的自然性。
2
关于自然法的演进
我们从托马斯阿奎那开始到十七十八世纪结束
一是以客观本质和理性为基础的生活艺术。
在阿奎那看来,我们的生活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政治性动物,都需要特定的技能和知识,也就是正如在各种艺术中一样带考虑的目的,决定了选择手段的理由。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的那些道德伦理规则,不是由主观上的奇思异想,而是由正当理性依据相关情势决定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可以恰当地称此类道德规则为自然法。
对于自然法的解析,存在巨大的差异,一种观点认为,自然法压根儿就不具有自然性,他们不过是些绝对的律令和禁令,这些律例由上帝规定,非人的自然理性所能发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然法不过是理智的行为规则,任何有知性的人都能够理解。然而不幸的是,恰恰就是关于自然法的这种模糊性观点,导致了许多混乱,这种情况在当下尤为突出。
二是格劳修斯与自然法的世俗化。
十七十八世纪自然法复兴运动,给自然法理论所施加的一些特征,权威作家一般将这些特征归纳为两点,首先,格劳修斯在其自然法著作中强调,所谓自然法应当是完全自然的,因此根本不是源于神。他认为,即使上帝不存在自然法,对人也是有约束的,这就拒斥了将自然法规与神圣权威的观点。格劳修斯认为,绝不能认为自然法具有效力和约束力,是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律令,否则无异于承认,自然法的唯一基础就是上级的意志。其次,自然法理论的这种世俗化,并不必然同时冲击对自然法的托马斯式的理解。托马斯认为,自然法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各种记忆该如何施展的规则是一致的。
三是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关注点亦或基本原则的变化。
在18世纪,自然法理论关注点,似乎从自然法转向了自然权利,转瞬之间,人的权利既占据了人的整个心灵,这些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言论自由权,信仰自由权,集会遗产,财产权,未经法律程序,不被剥夺生命财产的权利反抗权,政治代表权等等。即所有的义务都倾向于包含着那些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相一致的权利。是人类目的的理性,正常自然而然的权力对决自然权利。从概念上可以清醒的看出,所谓自然法,只是确定我们生活中的自然义务和责任,是我们应当如何行为,至于自然权利。实际上,从一种更为传统的角度而言,权利和义务责任的意义是相同的,与现代意义上的权力几乎毫不相干。不仅如此,即使在古典自然法理论中,人们也在追问,为什么特定的行为方式会被认为是合法的?或某人为何有义务如此行为,答案总是与行为所要达到的后果有关,这些设定人生的自然或恰当的目的,然后就可以根据自然或理性确定一个人该做什么或该如何行为,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人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如果不总是将自然权利和自然义务看作是恰当的正常理由,那么这一目的又算什么?十七十八世纪的理论家,不是假定人自然而然的趋向于合理的目的和目标,已实现人生的完美或圆满,而是倾向于认为,人只是现实的存在物。人的存在与人应当如何的幻想性观念,完全无关,竟然不具有任何,自然而然就趋向的先定目的和目标。
四是自然法革命,作为主观欲望的自然权利。
霍布斯讲,古代道德哲学家著作中所宣扬的终极目的,至善是不存在的,在欲望终结之后,仍是无法再生存的,这种感觉和思维停止的人一样,命运就是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过程,前一个欲望的满足,只是为后一个欲望铺路,因此首先我先做一个一般性的预设,仍旧是一个连续性的权力欲集合体至死方休。
在所有的需求和欲望当中,处在最顶端的是自我保存和避免死亡的欲望,因此就可以得出人最基本的自然权利,自我保存是人的不可被剥夺的权利。
五是自然权力存在的问题,他们是自然的吗?他们有无根基?
即便或不是以新兴科学的一般自然观和特殊人性观为基础,将自然状况下的人视为持续不断的欲望和需求的集合体,并假定在所有的欲望和需求当中,人的最大激情就是自我保存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仍有疑问的是,为什么人的这种天然欲求就应当被视为一项权利?
与之相反,欲求的正当性完全取决于他们与由人类的自然目的所决定的,人类应当为何或应当如何行为的标准是否一致,更坦率的说。人有欲望这一事实是无论如何也不具有道德重要性的。过去人类生活的自然目的或自然完善这一观念,就不存在权利和义务,得以理性正常的任何根基。
其自然是好,为何会成为自然权利?根据霍布斯的自然观,某事自然发生,或根据自然规律使其发生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它就是正当的,就是应该发生的,等等。自然权利理论赖以区分于传统自然法理论的两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关注基点,从所谓自然法转向自然权利。第二个特征就是日益增长的世俗化。
重要摘录:
第三页。
阿奎那认为判断事物具有道德价值的方法有两种,首先我们可以心怀道德科学,它可以使我们的智识和相关真理相一致。因此,如果有人向我们询问关于勇气的问题,我们只需搜寻和参考我们概念体系中的知性客体就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抑制能力和欲望能力,获得美德知识,并将其内化达到与自我的统一。因此,如果有人向我们询问关于勇气的问题我们不再是通过科学,而是通过本能,通过省察和思考我们的本质和内在禀赋或存在习性,而给出正确答案。
第四页。
禀赋知识并不是理性知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概念性,逻辑性和推理性应用而获得的知识,然而它却是实在的和真实的知识,尽管有些抽象,并且不可能自我证明,也不能被转换成言语。
第五页。禀赋知识正是通过神秘体验才得出的硕果。
第七页。禀赋知识的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诗性知识,诗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具有自己的既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哲学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施行之时作为一种特殊知识存在,这一事实引起了哲学性的反思。是性体验和神秘体验是不同的,因为失信源于精神的自由创造,它自始就以表达为取向,最后则以语词表达终结,它需要的是表达神秘体验,因为他平时精神中最强烈的求知欲,专注于求知,所以就倾向于沉寂和内在的收获,诗性体验关注的是被造的世界以及被造世界存在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而非存在的基本原理。
自然法是通过本能或禀赋,而非理性知识被知晓,这一基本事实会带来何种后果?
第一,不仅人类理性确立的实在法规定,就连那些通过概念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自发性获哲学性应用而获得的,关于人性功能实现的规范性要求,也不属于自然法,包括通过本能获得的规范,只包含人类道德心所直接感知的原则。
第二,通过本能所认识,即自然法的戒律是无法得到证明的方式所知认识的,因此人无法说明或理性的证明自己最根本的道德信念。
第三,因为人类理性的概念性和推理性应用,并没有介入自然法知识的形成,所以人类理性虽然知晓自然法,但却没有参与创造,他甚至也没有参与对他的认知过程。
道德知识是反思性知识,一种适合知识,他并不发现道德律。
自然法的第一要素,本体论要素。
一是存在着一种人性,并且这一人性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共同的。人天生就具有智力,就有智力的人,在行为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名字,也有能力决定自己追求的目标。而因具有人性,或者说具有可知性需求赖以存在的本体经构造,所有人必须拥有与其本质性构造相一致的目的,对于所有人来讲,这一目的都是相同的。
自然界所有存在物的自然法是指,根据其特殊属性和目的,自然不达到完满,实现所应当遵循的恰当活动方式。这是把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本体性要素,它具体是指人的功能的正常运作,是以人的本质为基础的。
自然法的第二天要素,认识论要素。自然法不是人定法,人类要认识它,就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在不同程度上还要冒认识错误的危险,所有人天生就准确知晓,唯一一个实践性问题是向善避恶,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原则,因其所含纪律的自然醒而被把握,它是自然法的导言和原则,而不是自然法本身,自然法是必须做或不做某事之诸戒律的集合体。自然法不是成文法,所以人类关于自然法的知识是随着人类道德意识的发展逐步增加的,自然法只有在被知晓,并在实践理性的主张中得到表达,臭才具有法律效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