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大师莫言的作品,还是他早期的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我”考上了大学,做了大学教授,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偶然回乡,发现十年前与自己青梅竹马的暖,嫁给了哑巴,生下三个不会说话的娃。要知道暖当年长得十分漂亮,艺术上也有天赋,本来有一个大好前景,却因意外而瞎了一只眼,从此命运大变,被村人看不起,又自觉配不上作者而故意疏远,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苦闷。最终,想要跟作者借个种,期望生出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
细读之下,感觉题目就起得很有意思。白狗,秋千架,本是两个普通的事物,在小说里却有着重要地位。白狗就是一个串联的线索,当年就陪着在我和暖身边,回乡时候在碰见暖之前和离开前再碰见暖,都有白狗在里面穿针引线。
而秋千,则是造成暖一生悲剧的元凶,也是一个隐秘线索。
文章结构上,开头运用倒叙描写,直接写我回到村里,所见所闻,期间穿插着我的一次次回忆。从而将两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轨迹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子的描述比由小到大按时间顺序一路顺叙来得更耐看。
语言方面,文章有很多生动的描写,值得我们探讨、学习。如见面时放下高粱叶子的细致描写,因为累,条件反射般地靠着叶子,把一些叶子都压烂了。——“那一大捆叶子在她身后,差不多齐着她的胸乳。我看到叶子捆与她身体接触的地方,明显地凹进去,特别着力的部位,是湿漉漉揉烂了的叶子。我知道,她身体上揉烂了高粱叶子的那些部位,现在一定非常舒服;站在漾着清凉水气的桥头上,让田野里的风吹拂着,她一定体会到了轻松和满足。”
再如写哑巴初见我时对我的仇视,手势、嘴巴、五官、脸上神态都有刻画,活灵活现。——“哑巴猛地把她拽开,怒气冲冲的样子,眼睛里像要出电。他指指我的裤子,又翘起小拇指,晃动着,嘴里嗷嗷叫着,五官都在动作,忽而挤成一撮,忽而大开大裂,脸上表情生动可怖。最后,他把一口唾沫啐在地上,用骨节很大的脚踩了踩。”
读完文章,其实也是略懂意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能吸引人心的故事素材。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我感觉尚未看得出。
一次偶然的秋千事故,断送了一个女孩原本幸福的一生。我们,该埋怨谁?不敢勇于承担责任的作者?不够自信做不到身残志不丢的暖?还是那尚未开化不够包容的当时的农村环境?还是那令人难以捉摸的命运?
老师说过,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至少读两遍,才能学到更多。
不过,作为初学者,我心里倒有个问题,小说可以合理虚构。这篇文章中暖的悲剧,虽说罪在秋千,可“我”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对于给姑娘造成残疾影响一生那么大的事,文中的“我”只限于早期的一些书信问询;甚至刚回到村时,看见曾经的白狗,也尚未记忆起暖,可见记忆里早已把暖给尘封了。作者是否有对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后的“我”这样一种人的一丝谴责?
还有,若都是虚构的话,文中一长段描写士兵过河,感觉略带散漫场景的描写,意义何在?用意是什么?看得出,那并非文章需要着重描写的地方,如果需要引出蔡队长,理论上说,简单一两句话便能带出来。
不过,作家就是作家,有些心思,是我们初学者难以揣摩的。还是多阅读,也好提高鉴赏水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