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故事最初的记忆,来自于幼时夏日纳凉时,爷爷的蒲扇里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妖精狡诈多变,终究敌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世间的善恶美丑,都渐渐从故事里走了出来。长大后,越发的喜欢故事,只是听了这么多年,讲故事的水平还是没有一点起色,反倒渐渐的落入俗套里了。
所谓的俗,是俗,也不是俗。俗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不俗却是还有喜怒哀乐憎恶会,每一种情绪的夹杂与沉淀,都因为故事的铺陈而更加的深刻。而所谓的深刻,并不是说文字本身有多大的内涵,而是能把这些文字组合起来所引起的共鸣。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这样传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个故事,理解和思考都会如此南辕北辙、大相径庭。我还没到如此的境界,所以对于故事,也只能够勉强着一知半解。仅从这似懂非懂中,已看出人生百态。
喜的好比葛朗台见了金子,不论是狂热还是扭曲,我们都不能否认,对于一种事物发自心底的惦念和时时的关注,就是喜欢。悲的好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让人眼睛起雾,鼻子发酸、声音哽咽,一颗心深深的沉入海底。苦的好比薛宝钏独守寒窑十八载,一声声叹息、一分分无奈,却守得情郎带妇归。辣的好比罗切斯特先生对于简的试探,愤怒、悲伤、失望交杂在一起,如鲠在喉。
故事的结局有很多种,而最美好的一种莫过于“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安徒生童话中无时无刻不跟我们传达着这样的美好。王子和公主历经磨难,却始终心怀善良,理所应当获得了幸福。也许读故事的人永远都不清楚,所谓的幸福生活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模样,但是仿佛是可以依稀看到的星光点点,就可以倒映出的满湖月圆。
但爷爷的故事,总是有很多版本的结局,与我所见的故事不甚相同。我也曾好奇的问过,故事,不都应该只有一个结局么。但爷爷说,所谓的故事,都是读者读出来的事。从前我不懂,现在,我也只是稍能意会。
很多人写自己的故事,很多人读别人的故事,很多人在自己的故事中刻画别人的形象,很多人在别人的故事中读出了自己的影子。所谓的共鸣,所谓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大概也就是此意。
爷爷常说,做一个有故事的人。一生,不长不短,读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故事。不必高调,只管平凡。但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是实打实的足金足两。老家有据俗话叫“讲古”,说的语气没有那么稳重,但是却是对于那些有故事的人的一种赞美。
平淡如水的人,是没有故事的。每天固定的两点一线,逛街买菜,没有旅游、没有读书、没有去看外面的世界,哪里来的生动活泼的故事,只怕大多是抱怨牢骚罢了。垂头丧气的人事没有故事的。整日心无斗志,沉如死水,得过一天是一天,哪里来的激情澎湃的故事。工于心计的人是没有故事的。心都放在了汲汲营营,谋划算计上去了,哪里来的晶莹剔透的故事。
此生只愿平凡精彩,写出生动活泼的故事。此生只愿心有牵挂,写出激情澎湃的故事。此生只愿诚信正直,写出晶莹剔透的故事。此生惟愿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能够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