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自贡走出来的诗人李自国,已在《星星》诗刊工作20年,是人们熟悉的诗人和编辑家。他的诗,不仅频频发表于国内多家主流报刊,而且转载于多种有影响的选集,获得各种奖项,并被翻译到囯外,引起广泛关注。他以独特的努力,在新诗的发展流变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一方面,这得益于他身处《星星》诗刊的高度和由此带来的宽阔视野,另一方面,更因为他创作的不懈努力而使自身的才华得以释放。
李自国是那种充满激情的诗人,这种激情来自于他对家乡的热爱。在他的诗路历程中,盐都自贡,是他出发的地方,也是他回望的故乡。他写盐都自贡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赤子情怀与家园感。他从古朴的采盐人身上,看到博大胸怀,看到井架的真实和傲岸。他颂扬历史上的采盐工,表达这座城市的精神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因此,他的歌唱总是热情满满,渲泄无余。这种由热爱家乡产生的原初激情,日后得以保留、延展,从而形成他的创作风格。他在早期的作品中写道:"通常情况下 盐/显得多么重要/就像那些夜晚/一刻也离不开的/永久睡眠","大自然的无限滋润/注定要我们刚强/抑或听任天车的旋转/我们一代代打动它/兢兢业业抛下/生命的长线/直到盐不再是盐/我们跟它一起荡漾世界 "(选自《生命之盐》)
看来,读李自国的诗歌,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盐这一"生命的长线"。在作者看来,盐是"我们对爱的另一种体现",它让我们"默然品尝/人世间的咸淡"。这样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具象而又内涵丰富的。或许是命运的预约,或许是经历后的感悟,在作者看来,“盐,古朴而新鲜”,这不仅象征着盐都自贡这座城市的“古朴而新鲜”,更象征着他自己人生的曾经与新开的界面。所以在他行走的道路上,最让他心灵震颤而不能释怀的,便是关于盐与家乡的感动。
一位成熟的诗人,总有他独自开采的矿藏。组诗《生命之盐》与组诗《2018:自流井叙事》是李自国关于盐都的代表性作品。前者更多地从关于采盐的不同角度和场景,写出盐都的历史与现实,艰苦与血性,写出自己之于家乡的命运关切和心路历程,具有浓郁的生活况味和生命的沉重感。而后者则在反观与忆念中,透露出对于故乡的更为深长的情怀:
对于夜晚的想象,如期落地
我是从你最为娇小的那口
名字叫做小桥的井眼里,流淌出来的
一滴。最初流到了古老的富顺,后来
流到鲁迅文学院的京城
老北京,新北京,你都让我别后三日
流落到一个被叫作刮目相看的蓉城
定了居,20年的时光不浅
20年的水很深,幸好我自很小的童年
就从自流井的天空里学会了游泳⋯"
在这里,作者以一滴盐水自比,写出了他从家乡富顺出发,走向北京,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而后在成都红星路四川省作家协会《星星》诗刊工作和写作的人生经历。"20年的时光不浅/20年的水很深",其间,甘苦自知。他強调:"生活还得靠卤水来继续,我要秘不示人",这个感慨是深情而又别有含义的。"他进一步写道:"自流井一直是我的恩人/而诗歌/永远是生计的无助与施舍者/我们与盐相处,井水没有犯过河水"。他甚至认为:诗歌与自己,"是那一串在井里求索、唠叨/摸爬滚打了千百年千万次的名词和动词"(以上均选自《为自流井的亲人写一封微信》)。由此看来,作者对生活的体味,对诗歌的理解,那千种感慨,万般思绪,无不与家乡的盐联系在一起。"生活还得靠卤水来继续",这就像熬盐,熬的是命运。"我们与盐相处,井水没有犯过河水",暗示作者在复杂的世事中的处世态度和友善性格。而"模爬滚打千百年千万次",是自流井采盐的状态,更是作者在生活中对诗歌的态度。可以说,盐,这个形象化的符号,是解读李自国诗歌的钥匙。
再看:
我把你当作灵魂的十字架
背着,是因为上帝
恩赐于自流井太多的卤水和牛
你昼夜不停地在大地深处行走
我把你当作外婆的那架纺车
纺织出黑黑的卤、白花花的盐
在深山中疾走,给活着的人
掌灯,给死去的人引路
我还要把你当一辆婴儿车
被盐都的时光之门推动
两千年的遗存或见证
让一群人,仿佛回到人类的童年
流淌一些古老的气息
另一群人,极少数的
成为山峰,而众生已经荒芜
(选自《天车》)
天车是采盐的标志性物象,它在李自国的心中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灵魂的十字架,外婆的纺车,婴儿车,这些对天车的神圣,古老而又新鲜的比喻,都指向一个永远的牵挂,指向其魂牵梦绕的故土,指向千年的历史和生动的现实,指向诗人的未来和心中的梦想,指向他深度的思考和神秘的领悟。天车,坐实了作者诗歌的源头与特定的地标。让这个盐都走出的赤子,更能为人们所理解。而"给活着的人掌灯,给死去的人引路",这是不是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理念呢?这种庄重的言表,无论在思想境界与语言风格上,都肯定不是那些玩诗的闲客们的调性。
李自国的诗,视野开阔,想象丰富,有时却又以客观的叙述、冷静的笔触,抵达对命运的关切和投影生命的烛照,彰显出一个歌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世界。他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艺术手法,使诗歌表现富有张力,细腻、深邃而激越,真诚踏实又挥洒自由。李自国的诗是一种带体温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悸动。如果读到他更多的作品,会对此有明显的印象。而最初,还是盐,让他品味到人世间的咸淡,使他“热血澎湃”,竟至于成为“我们对爱的另一种体现”,“直到盐不再是盐/我们跟它一起荡漾世界”。这种意味深长的体会和表达,深得诗之三昩。可以说,“盐,那种颗粒状的日子”,令诗人不仅过去,现在、将来,一生都是有盐有味的传说。
以具象表达不可言喻的情怀,是李自国关于盐的作品的特色。“盐场”“天车”“老井”等,这些标志性的盐都记忆,成为李自国诗歌丰富内涵的标识,因之他的诗避免了抒情的直白与空泛,语言中满是盐的调味,从而鲜活了那些关于盐都的情感记忆。使诗人不仅驻足回望,触摸历史,而且面对当下,向往未来。透过那些至今保存着的古老的盐都遗存,自贡文化的古今演变以及带给诗人的感动与思考,在其诗歌语言中都得到真切的呈现。
从诗的美感效应上讲,发自深心的爱和感动,成就了作者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又形成了他的抒情风格。李自国的诗一如他比较容易激动的性格,总是以渲泄为主导表现。但他的情绪却是有物可托,有据可依的。他诗歌的语言既形象而又富有感染力。这同当今一些过份注重寻找角度,依托物象,刻意进行意象建构的技术派诗作者还是有区别的。对人心的冲撞或许是人们对李自国诗歌的主要审美体验,这与那些读来尚可把玩而缺少感染力的诗是不同的。由于诉诸情感,而情感具有不可扼制性,有些作品比较直率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李自国的诗不仅仅停留于盐,他的诗路历程漫长而坎坷。最为难得的是: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作品丰厚而时有佳构。近些年创作的《认识曼德拉神山》《风呵,猛烈地吹吧》《池塘》《外省人》《与杜甫相遇在草堂》《生长在酒碗里的诗行》《黄河壶口大瀑布》《逆行万里的春天》等诗作,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情真意切,融入了多种艺术风格,文字冼练,节奏多变。或如大江东去,豪迈激越。或如晓风残月,温柔婉转。他的一些诗作,深得朗诵家们的喜爱,并通过他们的再创作,以声情并茂的艺术感染力,引起听众的广泛共鸣,使他的诗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抒情性作品的群众基础和生命活力。
总之,李自国从自贡盐都走出,在生活与创作中,打开了更为宽阔的诗的世界,不断在诗歌的艺术殿堂添砖加瓦。他还曾经写过大量的“森林诗”、都市题材的诗作和历史题材的诗作。他的诗歌自家乡发端、走出,延伸、扩展,他的生命之盐,以某种意义闪现为自贡盐都文化的亮点。而他全部的创作,更是显示出诗人的丰富与饱满。而成熟的读者,也不会苛求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是精品。他在大量抒情性篇章中体现出来的情怀之美,让人们印象深刻。而诗艺的更为精进,是作者继续行走的必然。
(节选自《自贡籍诗人创作特色评述》,见《当代文坛》2017年2期,收入本书的,是作者的修改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