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是嘉靖去世前几年的故事。
当时大明王朝面临最主要的难题:没钱!
国库空虚——抗击倭寇要钱,赈灾要钱,这些刚需都拿不出来——连京官的工资都发不出了。
皇帝自己奔六了,想要长生不老的心愈发急切,多年修道,建两座漂漂亮亮的道观是必须的。自住的宫殿又恰好被火烧了,重修宫殿也是当务之急。
到处要用钱,可每年的税赋就是那么多,从哪里生出钱来?
翰林高翰文想出了一个主意:改稻为桑。一亩田种桑养蚕产丝的收益几倍于种稻子的收益,只要让农民把稻田改为桑田,产出丝绸出口,好几倍的税赋就收上来了。
道理是不错,但是施行中有难度。
农民不乐意。种稻子收入虽低,但粮食是实实在在可以满足饥饱的,改成种桑,生丝的收购价格自己说了不算,到时候究竟能有多少收益,能不能填饱肚子都是问题。
改稻为桑在浙江推行不下去。怎么办?
官员出损招了:毁掉新安江的堤坝,堤坝决口,洪水淹没了沿岸良田。农民面临颗粒无收的境地,此时让丝绸大户廉价收购灾民的土地。
官逼民反,眼看就要发生民变。官府不敢硬来了。从百姓身上搜刮不来,国库的空缺怎么补?
大户沈一石给官府经营丝绸生意多年,据说很有钱,应该也很有钱,抄了他的家!
可惜,传说中的富商家底也是空的,杀了沈一石,真金白银也没见多少。
还能怎么办?真是一筹莫展。
此时严嵩的好运到头了。执掌朝政二十年,权倾朝野,真是富得流油。
抄了严嵩的家,严党的家,上千万两白银到手。
终于可以建道观、修宫殿、发工资,抗倭、救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