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23)苏轼141/40

作者: 山谷野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3-01-23 23:24 被阅读0次

王朝云来到苏轼家中后,王闰之待她如一家人。在苏轼的细心教导下,心性聪慧的她进步很快,作的诗词得到苏轼的表扬,绘画上也颇有造诣。

在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黄州,周围的侍妾、婢女都纷纷离去。

闰之要离开湖州去黄州与苏轼会和,她对朝云说:“此行黄州是个偏僻之地,我们是作为被贬的罪官家属同行。你可以选择离开,以你的条件找个好的人家嫁了也不是难事。”

朝云看着王闰之很坚定地说:“我决定和你一起去黄州,因为这才是我的家。”

从王朝云坚定的眼神中,王闰之认定眼前这个女孩子是个有主见有想法且对苏轼一心一意的女子。她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这是个与苏轼心灵相通的女子。

王闰之对苏轼的诗词完全不懂,她为苏轼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到黄州的这段时间,王朝云与苏轼一起吟诗作画,给了苏轼更多精神上的慰藉。

黄州的生活对朝云来讲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之前在青楼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只是弹琴画画,哪里受过这样的苦?他们一起耕田种地,朝云帮助照顾几个孩子,做饭种田,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纤弱女子成为一个日晒风吹勤劳朴实的农家女子。

望着镜子里晒得黝黑的脸,平时习惯怀抱琵琶弹琴的手磨破了皮,她流过泪,但是她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她已在与这一家人的相处中感受到了闰之的善良,苏轼的正直和狂放,也对这个家产生了浓浓的依恋之情。

她不愿意在苏轼四面楚歌之时离开他,她知道苏轼是被冤枉的,被一群小人算计,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苏轼不只是一种崇拜和仰视,她决定相依相随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一种理解与相知。

网图侵删

相关文章

  • 宋元(23)苏轼141/40

    王朝云来到苏轼家中后,王闰之待她如一家人。在苏轼的细心教导下,心性聪慧的她进步很快,作的诗词得到苏轼的表扬,绘画上...

  • 宋元(7)苏轼125/40

    中岩书院,因位于四川眉山青神县中岩寺上寺的翠微峰下而得名。苏轼曾在这里读书。这里超脱世外、清幽秀美,怡人性情,滋养...

  • 宋元(10)苏轼128/40

    公元1061年,苏轼去陕西当官,带着妻子王弗一同前往。这里属于西北地区,饮食、气候、水土都有诸多不适应,他们就像一...

  • 宋元(8)苏轼126/40

    自从苏轼来到中岩学院,王方在家里也经常提起苏轼的名字,王弗对苏轼也渐生好感,这次“唤鱼池”起名事件更让两人距离拉近...

  • 宋元(9)苏轼127/40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和两个儿媳从眉山来到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时苏辙也新婚不久,两对小夫妻和...

  • 宋元(11)苏轼129/40

    王弗去世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在宋代女子去世,丈夫娶妻子的妹妹也是很常见的。有一种说法是王弗安排的这门亲...

  • 宋元(12)苏轼130/40

    孤山寺是在西湖旁边的一座山寺,这天阴阴的,像要下雪的样子,一向明丽的西湖今日也被乌云挡得若隐若现。天气不是很冷,因...

  • 宋元(26)苏轼144/40

    上回说到朝云评价苏轼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被苏轼视为知己,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初王安石任宰相主持变法时,很多反对变...

  • 宋元(25)苏轼143/40

    就在辗转去汝州的途中,年仅两岁的苏遁不幸中暑夭折。可怜朝云,刚体会到为人母的幸福,就被生生剥夺了这种快乐,从幸福的...

  • 宋元(27)苏轼145/40

    在别人眼中的大学士,在朝云眼里,只是一个率性而为、不被权势束缚的人。他有诸多的“不合时宜”,与那些趋炎附势、沉醉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元(23)苏轼141/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kl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