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书院,因位于四川眉山青神县中岩寺上寺的翠微峰下而得名。苏轼曾在这里读书。这里超脱世外、清幽秀美,怡人性情,滋养了苏轼开朗乐观的性情,也在这里邂逅了他的爱情。
中岩寺是唐代所建,分为上中下三寺。下寺紧依岷江,岩壑清幽。入山半里有一个水潭,像一颗美人的眼泪镶嵌在岩壁之间。沿坡路直上,一路竹林让人恍如世外。
走到中寺,只见岩壁上有密集的佛龛,每一处佛龛,中间端坐一尊大佛,四周围着许多小佛。只见这些佛面容慈祥,长眉垂耳,身上的袈裟或者罗衣的线条清晰明快,宛如走入了天然的佛家道场,这里也被称为“千佛长廊”。
大约一千年前,王方是青神乡贡进士,在中岩书院教书,与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好友,14岁的苏轼便被送到这里读书。
一日,王方带领众人来到这方水潭,众人驻足观看。在谈笑声中,王方用力击掌,只见有许多鱼争相涌过来,纷纷跳出水面,凌波而起,让人称奇。
王方说:“何不为此谈起一名字,不辜负这一奇景?”
众人便纷纷议论起来:“观鱼池”,“望鱼台”……王方频频摇头。
苏轼看着池中鱼听见人声蜂拥而至,像是听到了召唤,便说,“叫唤鱼池可好?”
大家听了都说:“妙,击掌鱼来,唤鱼很恰当。”正当大家谈得热闹,王方家中的一个侍女拿来一个布包交给王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信笺,上面写着娟秀的三个字:换鱼池。
原来,王方的女儿王弗听说父亲要为此潭征名,便想出一个名字让侍女送过来。众人皆惊呼起来:“有这么巧的事?”
还有哪位调皮的学生说:“苏轼与小姐心有灵犀啊。”众人皆哄堂大笑。
苏轼脸微红,心下却好奇:老师家就在岷江对面的瑞草桥,对于这位女子一直只闻其名,想必也是秀外慧中之人,竟与自己如此投契。
王方也是一阵欣喜,他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苏轼,又想想待字闺中年方二八的小女,心下寻思:苏轼有旷世之才,我女儿饱读诗书,如果他二人结为伉俪,真是天作之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