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距今四千至三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
会逐步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居穴形制和结构的变化。
1、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居穴多作圆形,面积较仰韶时期小。一般用草泥土或土坯筑成墙内立柱,墙上再按圆锥形架木敷泥构成穴顶。与此同时的陕西长安客省庄二期遗址中。既有圆形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前后两室的半地穴式建筑。两室基本呈方形,中间连以仅容纳一人通过的通道。有的双室居穴的内室中部有灶坑,外室一壁边有较大的壁炉,壁炉附近还有几个小灶和小窑穴以供储存25.河南南阳屈家岭遗址则有一处略成方形的居穴群,边长10米左右,其中六间穴室交错地连在一起,有的自开门户,设置炉灶,单独成一室;有的两间相连,中间隔以留有通道的隔墙,共设一个炉灶。还有的居骗取长6米,宽4米,门在一角,中隔以有通道的墙壁,分成一大一小的套间,两间均有炉灶。
2、由此可见:龙山时期的居穴形式,发展更加多样,除圆、方形外,又出现套间等复式结构。单间面积缩小,穴坑变浅,墙壁加高,穴内(确切地应称“室内”)空间增加,明显地显示出向地面建筑发展的趋势。修筑方面,出现了 夯土工艺,如河南孟津小潘沟遗址的居穴,平夯层厚12厘米26.还发展了灰面工艺,白灰地面比仰韶晚期郑州大河村遗址的细沙泥地坪无疑是个进步。住所固定,装饰也发展了。浚县大赉店遗址的一处居穴,地坪有九层白灰面,足见利用时间之长27。穴内设施除充当挡风、火墙、桌子的土台外,做饭与取暖也有了分工。小潘沟的一处穴居内,在不同位置有烧坑、烧灶各一、烧坑深5厘米,长60厘米,宽50厘米;烧灶由火门、火膛和三个呈等边三角形排列的火眼组成,它可以同时放置三件炊具。古人对炉火的利用简直先进到惊人程度。
3、龙山文化后期,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居穴逐渐让位于房屋。从各处遗址中可看出,窑穴大多只剩下储藏功能,居穴的比例不断缩小 。以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地层发掘情况为例:属仰韶文化中期的第三期地层中发掘出房基九处,一处长方形地穴;属仰韶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第四期地层发现房基十二处,仅一处半地穴式房基;属龙山文化的第五期地层中除储物之窑穴外,其他均为地面建筑28。这种趋势主要基于竖穴本身的缺点,如防潮、采光、空间、通风等诸方面均逊于地面建筑的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