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4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4

作者: 老的山羊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07:33 被阅读0次

(二)

距今六千年至三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豫、晋、陕、冀、陇东、宁夏、内蒙南部和鄂西北一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穴居条件也有了改善。

仰韶早期的半坡遗址中。住房基本为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每个居穴地面中心均有个灶坑;门道与灶坑之间,有一小短隔墙构成的方形门坎或过道;穴顶内面和墙壁都用草泥土涂抹光滑平整,有的用火烘烤成红色硬面;穴顶用木椽构成,上复盖15~20厘米厚的草泥。

1、圆形居穴(有的成椭圆形)。一般直径5米左右,有的穴门横一道土脊为门限,向内略成斜坡,灶坑与进口之门的两侧,用两道矮小隔墙构成通道。穴内中央有支撑穴顶的木柱。穴顶有的似圆台形,因半截留有散烟之孔;有的为微鼓的圆形或椭圆形。顶部均有向外倾斜的半圆形屋脊。

2、方形(其中包括长方形)。居穴的面积10~30平方米不等,一般为20平方米,也有90平方米的大屋。以坑穴四壁为墙壁,四角呈弧形。上立支柱,棚架穴顶。各穴均有仅容一人出入的门道,门道多为斜坡,也有台阶式的。有的垫烧渣以利行走。门道上架有人字形棚架。门坎为方形,一半凸入穴内,坎前有小短隔墙。穴底平整,其中有的以不同用途分作高低不同的两部分,或以为高处为寝卧,低处为放置物品;还有的在不同位置留有大小不等的土平台,可能供就坐议事,寝卧、搁放物品之用。穴内中央亦插有支撑穴顶的支柱。

3、半坡遗址中还有另外一些窑穴,其中有圆形袋状穴、长方形圆角穴、锅形穴和圆形台阶穴。其中袋形最为普遍,一般口径为1米,底径为2米,深为1.5米左右。早期的较小,晚期的大的多。其次为口大底小的锅形穴,一般口径为2~3米,深2米以上。长方形穴一般口大底小,品径长2米,宽0.5米左右,多为早期使用。圆形台阶穴,形状似袋形穴,其内穴壁上有旋梯或台阶,或者直线上下,或者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而下,显然是为上下方便而作。这些窑穴的一般修平抹光,也有的用火烘烤加固。因为锅形穴是竖形穴的雏形,袋形穴是仰韶时期居穴之一种(见下文),故而这些窑穴除作储藏用外,不应排斥其中有住人之居穴。⑭⑮

4、人类居穴的另一种类型是袋形穴。河南仰韶遗址发现的袋状竖穴,一般口径0.15~1.9米,底径1.9~2.8米,深0.5~1.5米,其中一些较大的袋形穴,为居民之居穴。⑯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也发现有袋形竖穴。它们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最长直径不过4.3米。在山西万泉荆村瓦渣斜遗址中发现的袋形穴则略有不同:穴口呈圆形,穴口小于穴底,底径为4米,四周穴壁弧形向外,深约3米⑰。这些袋形穴,均没有整修加工的痕迹。但在河南浚县刘村遗址中的袋形穴,穴壁整齐,底部铺以平整的石块⑱。河南小潘沟遗址的袋形穴一般口径为2米;其中有的穴底铺以1厘米以上的白灰面以隔潮湿。也有的穴底支有撑持穴口蓬顶的立柱⑲。在河南洛阳涧西孙旗屯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的袋形穴,一般口径为1.4米,底径约2.4米,深约1.7米;有的穴底有较结实的黄灰土和红烧土块的混杂层,其上为木炭和植物灰与厚薄不均的白灰面。在穴底中部或稍偏处有不规则的椭圆形白灰台,台面光滑坚硬,当为搁放东西之用⑳。从河南浚县大赉店遗址可以看出袋形穴的普及程度:仅在该处当时的村落中心便发现有十多个袋形穴的遗址;据推测,这个革落大约由80~100个类似的窟穴组成21。

直到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在河南北训等地区依然发现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袋形穴。圆形穴的口径一般为1.8~2.5米,底径2.6~3米,深2~3米。其中安阳、内黄、汤阴等县的袋形穴,有底部稍偏处有长方形小台,台内有火眼,当是灶炉。浚县、涉县、武安一带的袋形穴底中央,灶的形状为圆角长方形,可见袋形穴的功能日臻完备22.

由此可见,袋形穴也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一种居穴类型。

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有人认为竖穴是由袋穴演变而来,现在考古资料证明,新石器早期遗址中只有圆形和方形竖穴,并未发现有袋形穴,可见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袋形穴应是圆形或椭圆形筒形竖穴的变种。由于搭扎大型居穴蓬顶技术的困难,或取材的不便,人类缩小了穴口口径,便于搭扎顶及取材,同时将筒形竖穴下部挖凹进去以蔽风雨,并增加居穴空间,出入则可采用砍伐有脚窝的木柱供升降用。虽然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并没有发现袋形穴,但从仰韶时期袋形穴的普及程度来看,不应排斥袋形穴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可能性,万泉荆村遗址的弧形袋形穴,较简单粗糙。当为早期袋形穴之遗存,而后,穴壁趋向平滑,穴底亦有从不平整到平整的过程,并发展到采用铺石块、抹白灰等措施改善居住条件。

另外,从磁县下潘汪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发现也可证明,时间较早的后岗类型灰坑,以椭圆口喇叭形坑占多数,袋形则未发现;时间较晚的大司空村类型灰坑,形状以圆形筒穴居多,余为喇叭口,还出现了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23.

到了龙山文化晚期,大约由于向内倾斜的穴壁不便出入,人的视觉观感不舒适,上部易崩塌等诸原因,袋形穴最先从住人之居穴衰变为储藏物品的窑穴。

5、如前所述:仰韶时期的居穴已由圆形、椭圆形为主,发展成圆形、椭圆形、方形、袋形多种形状。构制技能更加熟练,格式趋于定型。内部结构、设施多样、实用。经过烘烤的地面或墙壁,既坚固耐用,又防湿防潮。在中期的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中发展的椭圆形居穴,穴底一角又向下斜伸一个直径0.6米,约1米深的洞,内填疏松粘土,其作用似为吸收潮气,保持干燥24.如此,则表明人类技能的进步,居住条件的改善。

相关文章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4

    (二) 距今六千年至三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豫、晋、陕、冀、陇东、宁夏、内蒙南部和鄂西北一带。随...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6

    二、战国至金元时期的穴居 (一) 战国后出现了铁农具,社会生产力长足发展,在黄河流域及其他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宫...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9

    (二) 1、在清代,史籍记载窑洞更多,一说明窑穴受到一定 的重视和欢迎,二说明窑洞的应用更加普遍,从偏僻山区发展到...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8

    二、宋元明清的穴居 (一) 1、宋朝以后,居于横穴者渐多起来,多为贫民,隐士(21),甚至还有后业显赫的吕蒙正(2...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1

    人类的穴居有着悠久历史。从人类文明产生了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后,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以各种形...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5

    (三) 距今四千至三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 会逐步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居穴形制和...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3

    二、新石器时代的穴居 (一) 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早期,是人类穴居发展的高峰期。至此,穴居成为当时黄河流域人类主要...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2

    (二) 1、距今五万年至一万年的晚期智人(新人),人类的脑容量增加,有了相当的智慧,劳动经验和技能有了较大的进步,...

  • 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7

    (三) 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除了以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他们,使他们较快地脱离原始、落后的社会外,无庸置...

  • 淮安府地名沿革

    【古代地名沿革考】江南淮安府 【古代地名沿革考】江南淮安府 王正鹏(土家族)/文 江南淮安府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谈我国古代穴居的产生与沿革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ke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