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穴居有着悠久历史。从人类文明产生了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后,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以各种形式存在至今。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是如何利用穴居这种生活方式呢?人类的绝大部分历史是没有文字的石器时代,产生文字以后因生活方式的演变,穴居逐渐被视为原始、落后、野蛮习俗,或“远古遗风”,在史籍中记载甚少,关于人类穴居的历史只能从考古资料及史籍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一些线索。本文试图将这些线索联缀起来,简要论述我国古代人类的穴居。由于水平关系,不免挂一漏万。有些观点,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研究论证。
一、旧石器时代的穴居
(一)
1、我国是古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
《帝王世纪》中载:“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冬穴夏巢,或食鸟兽食肉。”这段描写早期人类生活的情景,加入了后人的想象成分。旧石器时期早期,古人类虽然能够制造石质和木质等简单工具,但由于当时人类的原始性和工具的简陋,必然要结合成一定的原始群,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他们过着范围不大的游荡生活。附近的食物来源发生困难,便集体迁徙到新的生存点。
匼河遗址发现的大河狸和鲤鱼骨骼化石,蓝田遗址附近的灞河,以及元谋、西侯度等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一百七十万至七十万年前的人类,白天采猎,晚上露宿。为了躲避猛兽的袭扰,逐渐移宿到猛兽出没较少的湖滨河岸地区。刮风下雨时,他们只能像现代大猩猩那样抱着头,任凭风吹雨打。后来,他们发现树木、陡崖或突出的岩石下边可以躲风避雨,这些地方就可能成为他们的栖身之地。
有的古人类觉得天然山洞既避风雨,温度又合适,便以山洞为居住点,所谓“披榛而游,遇穴而处,男无定居,女无常止” ①,人类开始了“冬穴夏巢”的生活。
2、有的洞穴住有野兽,古人类必须驱逐它们,并防止它们的侵犯,才能使洞穴成为自己的栖身之地。从周口店猿人洞中发现的大量熊和鬣狗等猛兽的骨骼证明,这样的争夺进行了很长时间。
现有资料表明,无论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或是元谋人等早期人类,都不在洞穴中居住,同时,现代也没有生活在洞穴中的猿类。元谋和西侯度遗址中已发现人类用火的痕迹,而在距今六十万年左右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的堆积物高达四十米,可以推测出北京猿人在此居住了长达三十万年之久。由此可见,人类是在学会把火种保存起来以后,才开始长期居住在天然洞穴之中。
与北京人同期或前后的山西垣曲南海峪的洞穴、贵州黔西沙井观音洞、贵州桐梓云峰、湖北大冶石龙头的洞穴,辽宁喀喇沁瓦房的鸽子洞、湖北郧县德龙骨洞和白龙洞等,都有古人类活动的遗存,是古人类穴居的证据。
3、其它一些古人类遗址附近没有发现洞穴,他们居住形式是什么呢?
根据山顶洞遗址旁的山顶已经破碎倒塌的情况看,还有一部分古人类居住过的天然洞穴,由于岁月流逝,风雨侵蚀等原因破碎倒塌而荡然无存了。
另一些人类生活的环境附近并没有洞穴,他们住在悬崖下或岩石旁,随着智力的提高,也可以砍伐一些树枝,利用地形搭架并蒙上树皮或树枝,构成窝棚居住,即所谓(野处)。据现代人实验,打制出一件石片,尽管刃厚简陋,但是,三至五分钟便可砍断一根树枝,可见这类工具具有相当的效能②。而有使用痕迹的石片,在北京人遗址或其他遗址中都不罕见,另外,在许家窑等遗址中发现的灰烬,都可以证明当时存在着居于野外的古人类。史籍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树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③这里把构木为巢者成为圣人,可见实现野处巢居是人类居住史上的一个进步。
在距今二十五万年到五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古人)阶段,人类制造的石器种类增多,有了分工,并且可能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由于生产工具毕竟太简陋,采猎仅能维持生存,而且他们的脑容量不大,智力还不发达,因此他们绝不会也没有能力有意识地修正天然洞穴,或人工挖掘洞穴居住,只能利用天然洞穴,所谓“太古之民,穴居而野处,搏生而咀华。” ④如广东曲江马坝的天然洞穴中发现的马坝人。而从丁村人已经会用兽皮做简单的衣裳来看,他们此时应懂得在居穴底或地面上铺垫树叶或兽皮防潮取暖了。“上古穴居而野处” ⑤,“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 ⑥都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远古人类并不是开始即采用穴居的生活方式的;而是随着人类的进化,有的穴居于天然洞穴,有的野处构巢,过着“不棟不宇,巢穴而处” ⑦的生活。其中穴居应是他们居住的主要方
上传中,请稍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