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3星期四晴
元旦浏览简友周卫英《丁玲谈写作》一文,令我感动,且对我写作最有指导意义,特作摘录:
为人生、为民族的解放,为国家的独立,为人民的民主,为社会的进步而从事文学写作。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并且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
我们的社会变化很多,很快。作家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作家本人要能吸收新东西,作家要解放思想,要能像吸水的海绵那样,到处都能吸收东西,都能感受新东西。但是有一条,吸收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要有辨别,要有批判,要扬弃。作家要看很多书,但一定要独立思考,要凭自己多年的学习,斗争生活当中磨炼出来的创见。
不要凭空想写一个英雄式的工人,或农人,因为不合社会事实。不要把自己脱离大众,不要把自己当一个作家,记着自己是大众中的一个,替大众说话,替自己说话。
鲁迅先生说他自己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便是吃鲁迅先生的奶长大的,以至于成熟起来的。我最初接触新文学的时候,并不理解鲁迅。当我在社会上走了几年,碰了一些壁,才觉得鲁迅的文章对我是极大地安慰。我开始理解中国人民的痛苦从何而来,我自己的痛苦从何而来。那时我十九岁,我把鲁迅的作品全找来看。尽管我很穷,连吃饭也成了问题,但还是要买他写的书。
我们要走中国的路,要把民族传统中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写人,写社会,写人情世故,写现代的事,而且写得很有深度。我们应该走自己的路,不要盲目模仿国外,我们是几千年的文化古国,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要继往开来,共同努力。
《丁玲谈写作》我没有读过,感谢周卫英的分享。这篇文章虽然写在几十年前,于我意义非凡。也听过许多免费分享,也有过许多共鸣与体验,对比下还是大不相同。
为人生,为梦想,为传承地方民俗文化,为挖掘民间传奇,为一个小家族的继往开来等等是我的写作驱动力。这些不敢与丁玲相比,所以,这么检验下,差距可比天壤。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神速,快餐文化抢占许多领地。时间总是有限的,如果没有目的地去学习,就如流入大海里的水,找不到回头的路,也就不能与时俱进地积累。
写作也是个学习提升的过程。学习,学而不习,仍不是自己的。一样的课题,每个人学习所得有深有浅,写出来的千差万别。保持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还原真我,才保有生命力。替大众说话,说出有时代感的话,说出有深度的话,这些所说的话即是写作之内容。
以上碎言,是读了简友文章的个私认知,因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