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有一期节目讲的是和术语有关的,大致说了两点,一是行业内的术语,可以有一定的保密效果,不至于被外行人知道一些行内的秘密。二是可以提高效率,比如手术室里的医生说的XX神经,比如战场上的士兵说的XX方位。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没有那么多用到术语的地方,但是却有着许多的词汇。其实词汇和术语的差别只是在于,术语是行业内的人,也就是更少数人知道和使用的,而词汇则是生活中常用的而已。事实上,在交流中,术语和词汇都是用来提高人们的交流的效率的,而话不投机半句多,则是很典型的反面场景。你不妨设想这么一个场景:
A:你需要复盘一下你最近的工作,其实你现在的做法相当于饮鸩止渴,虽然局部来看,有点效果,但是综合来看,不仅起到迭代的效果,还会让局面恶化,你的行为属于掩耳盗铃啊。
B:等等,复盘是什么意思,饮鸩止渴什么意思,怎样叫综合来看,迭代又是什么,掩耳盗铃是什么!
假如你是A,你觉得你的感受会好吗?毫无疑问,A会很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处处都将一种情景融入/浓缩成一个词汇了,比如这句话中的“生活中”“情景”“浓缩”等词汇,可能我们不需要还原这些词汇,那是因为有些词汇太过基础。如果和你对话的那个人,他并没有相应的一些知识/常识/经验,很多基础/略不常见的词汇都需要你进行解释的话,我相信你们肯定会话不投机的。
《心流》一书中说了关于特种兵的一种训练方式,就是让他们不断的磨合进入一种心流情境,彼此之间的配合,不需要语言和手势,只需要一个眼神甚至眼神都不需要就能够自动补位,他们这样,效率极高,他们之间交流的工具便不是“语言”了。而我们普通人之间的协作自然没办法进入心流状态,所以我们会语言交流,为了让语言交流有效率,所以有词汇,高精端行业则必须要创造词汇,其实就是术语。本质上,心流状态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语言是一种“勉强能用”的用来交流的工具,相信都听过很多恩爱的夫妻之间,有那种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的想法、情绪、意图的。他们是心流吗?可能他们只是长期的习惯,但是同样,他们避开了使用语言这个“勉强能用”的工具。
记得有一本书里说,外星人要传送地球的情况回到外星,他们只需要以自己的飞船当做“单位1”,然后在某个位置刻上一个标记,就行了,这一个标记,就是整个地球的状况的描述。的确,0-1之间,可以无效细分无穷个数字,而描述地球的现状绝对是有限字数可以描述清的,那么,哪怕是某个字对应某几个数字,以无穷对有穷,肯定是够描述的。所以,只需要在飞船上一个标示,便可以描述出一个星球的文明情况。我脑补更可怕的是,如果他们不需要还原,他们文明就是以这种方式在进行交流的呢,假如我们将《哈姆雷特》用他们的语言翻译,就是一个0-1之间的数,他们只要看见标示在哪个位置,就能秒懂书讲了什么,他们的效率是不是会比我们用语言要高效得多?因为他们的交流工具更高效。
关于解读,如《樊登读书会》,如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我们会发现,在自己去读原著的时候,感觉没有那么好懂。所以解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掰开揉碎解读给读者听/看,其实一定程度上不就是将少部分人用他们的高效工具(术语)才能获取的知识,通过解读让大部分人能使用的低效一些的工具(白话)来获取吗?PS:所以解读和原著比一定是失真的,因为有些原著的知识,低效率的工具是无法获得的。
于生活,当我们和别人觉得聊不到一块的时候,除了格局和观念的问题,我们是不是需要想一下,是不是我们之间使用的工具是不一样的,对方会因为我们的工具高效或者低效而难以使用呢?
语言是工具,而我们目前的语言只是一种能用的效率并不高工具。也许,当我们有了更高效的沟通工具后,人类文明能够更进一步发展。比如,脑电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