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之旅(1无书的日子)

1、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穷,家里没有一本书,更不要说读书了。
父母每天都忙着到地里劳作,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我。在家里,陪伴我的只有奶奶和她那些发黄的故事;在外面,有一群和我年纪相仿的玩伴和那些无限快乐的游戏。
只有晚上吃饭时,一家人才能凑齐。就是晚上吃饭时,父母谈论的话题也总是地里的庄稼,而且孩子们都没有插嘴的份,我对餐桌上的谈话没有一丝兴趣,所以我多数时候总是到外面玩耍。
夕阳落山的时候,邻居家准时传出“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清脆声音,那声音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知道劳动之外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
吃完晚饭,我都到邻居家玩耍,因为他家除了播放小喇叭节目,还有很多人聊天。那些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讲起故事有的声似洪钟,有的语调低沉,无论谁讲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每个人自由的讲,别人随意的接,几个人一起演说着故事,像诸葛亮借东风,三顾茅庐,穆桂英挂帅,佘太君征战……直到现在,那些美好的故事还温暖我的记忆。
上了小学,家里除了我书包里的课本,没有一本其他的书。
我的小学时光,是自由的天堂,没有作业,放学回家,除了劳动就是疯玩。
我家规矩较大,不允许孩子们睡懒觉。每天早晨父母亲去地里劳动时,我都要被叫醒收拾家务,叠被子,擦桌椅,扫地。偶尔偷懒简单扫地时,总被母亲发现,免不了挨训。母亲说:“扫地要扫干净,就像洗脸不能只洗脸蛋一样。”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习惯。
每天下午放学后,还要扫院子。我拿着沉沉的大扫帚,一点点从北向南扫地,常常是边扫地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打扫干净院子,就可以自由玩耍了。
在家里,了无生趣,走出家门,世界是那么宽广,我就像脱笼之鹄,任意放飞。记忆最深的是和一群伙伴到地里割草。
玉米长的稍高的时候,割一会儿草,开始在地里捉迷藏,找虫子,看小花。捉迷藏通常是让高高的玉米做掩护,常常是猜好拳,然后躲藏,寻找。也因此弄倒一些庄稼,有时地里有大人喊一声,吓得我们魂飞魄散,撒腿就跑,边跑边心惊胆战,筐早忘到脑后,只要不被抓住就行,常常是跑远一点,在地里静静的蹲好长时间,等待没有声音了,才蹑手蹑脚的去找自己的筐。其实就是大人不追,要是真追,孩子们还能够逃脱,真不好说。
有时,说不定那个孩子发现一个奇怪的小虫子,喊一嗓子:“快来看,我这里有一只虫子,黑色的,还闪着亮……”一伙小脑瓜凑到一块,一个小虫子也能看好长时间,胆大的用手摸摸虫子脊背,胆子小的只是看。有见过的孩子有时会撇撇嘴说:“我见过,这种虫子叫……”有时,在地里发现一棵不知名的小花,孩子们会停下割草,欣赏小花,有时就会忘记时间。
夕阳落山,天色昏暗时,每个人急急忙忙找小筐回家,割的少的找几个小棍放在草下支起来,还有用棍支起来也不行的,别人就会每人抓一把草给他,让他的筐也能看得过去,然后一群孩子背着筐,叽叽喳喳说着话回家了。
当我背着筐回家时,总会赢来奶奶的赞许,她常常会笑着夸我爱劳动,我也高兴的接受了。每当我的草下面放着小棍的时候,总是匆匆走向猪圈,赶紧把草倒出来,真应了做贼心虚这个词语。
不记得什么时候,到小姨家走亲戚,在她家我看到一本小人书:那是一本没有书皮的小人书,封面是一张黑白连环画,画下面有几行字。我拿起来翻看,看着画面想象故事。我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小姨看着我说:“你喜欢,就要了吧。”听到这话,我幸福极了,赶紧把它放到兜里,一会儿用手摸摸,生怕给丢了。
这本绘画是我生平第一本课外书,这本绘画在我的枕下陪伴我至少两年的岁月。每天清晨醒来,先拿出来看看,以致于能倒背如流。
在苍白的幼时岁月里,那本绘画让我对读书充满了渴望,可是由于家境贫寒,我始终没有读多少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