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的第一个现代表述出现在勒内·笛卡尔的著作中,经验主义的第一个现代表述则出现在英国大法官约翰·洛克(1632—1704 年)的著作当中。洛克在以下段落提出了他的主要论点:
正如我们所说,让我们假定心灵是白纸般的空白石板(白板),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么样获得那些观念的呢?人类繁杂无尽的幻想在心灵这块白板上留下的东西几乎无穷无尽,它又是怎么样、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的呢?它又是从哪里得到知识和理性的全部材料呢?我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些问题,它们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都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知识归根到底来源于经验。
洛克读过笛卡尔的著作,他知道要建立心灵的“白板”理论,就得驳倒理性主义者的观点,即认为知识建立在天赋观念基础之上。对此,洛克说:
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足以证明知识不是天赋的。——有些人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即人的理智有某些天赋的原则,一些基本的概念……记号,这些东西好像印在人心之上。灵魂最初获得它们,并把它们一同带到这个世界。为了使没有偏见的读者相信这个假定是错的,我只要指出这一点(我希望在这篇论文下面各部分中这么做)就够了:人们仅凭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印象,就可以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些原始概念或原则,就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洛克在这里诉诸经验主义所珍视的原则,即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奥卡姆·威廉(或者奥卡姆)是 14 世纪的哲学家,他提出以下这个经济原则:“如果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用较多的(东西)去做就是浪费。”这个简单的原则就像你的语文老师可能写在你文章空白处的评语一样,但是威廉的意思并不只是文体上的建议那么简单。(实际上,威廉的原则给他带来了麻烦,教会当局怀疑他正试图以“一个神圣实体要比三个神圣实体简单”为依据,剃除三位一体的教义。)现在,威廉的观点被现代术语重新表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理论都与观察材料相一致,而且它们都声称用来解释同样的现象,那么涉及较少实体的那个理论就是更好的。
让我们来看历史上的一个例子。在 17 世纪望远镜首次运用于天空观测之前,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某些天体似乎并非简单按照固定的轨道运行,而是突然停止、再倒行、随后再蹒跚前行。这个发现是惊人的——甚至是令人尴尬的——因为人们向来认为,天体运动最能证明上帝的几何学天赋。为了“拯救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一些科学的解释。周转圆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根据这种理论的假设,某些天体以下面的方式围绕地球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地球上看这些天体,就会觉得它们呈现出停止、倒退、然后接着前行的现象。因此,这种现象和上帝的几何学天赋一起提到了拯救。(这样,上天的缔造者仍然是位数学奇才,尽管他的品味倾向于巴罗克风格。)但是,随后由于望远镜性能的改善,新的窘境又出现了。这些做圆周运动的天体似乎不只是先停止、再倒退,然后再接着前行,而是呈现出先停止、再摇摆着后退,然后再摇摆着前进的现象。人们不得不在周转圆之内再加上周转圆,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伟大的缔造者已经完全偏向洛可可风格。这些现象得到了拯救,但是以什么为代价呢?整个结构已经变得非常臃肿,显然快要崩溃。周转圆理论迫切需要奥卡姆剃刀来剔除多余的重量。
这个剃刀以乔安纳·开普勒(1571—1630 年)的行星运动理论的形式出现,他修改了哥白尼(1473—1543 年)的日心说。他问道,如果日心说理论是正确的,即地球确实围绕着太阳转,但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运行相等的面积”,情况会怎么样呢?那么,某些天体明显的逆行运动现象,就可以用地球在椭圆轨道的加速和减速来解释。如果这些轻度摇摆运动是我们回望大气层所造成的视觉偏差,情况又会怎么样呢?这就是周转圆以及周转圆的周转圆。开普勒的理论更简单,涉及到的实体比较少,他的理论体现了奥卡姆剃刀的胜利。
也许你现在明白洛克要达到什么目标了。他希望像开普勒处理周转圆运动那样来处理“天赋观念”。他还想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柏拉图的理念。只涉及个别事物的存在理论,比既包含个别事物和又包括抽象事物的理论更简单。洛克相信,只要运用“白板”这一简单的形象,就可以解释所有可能的知识。他从一些对比开始:一是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对比;二是个别观念和一般观念的对比;三是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对比。
简单观念就是那些不能够进一步被分析成更简单成分的观念,比如“固体”的观念(如果有人不理解这个观念,你就抓住他的手腕,把他的手按在墙上)或“黄色”的观念(如果有人不理解这个观念,可以让他看一下成熟的香蕉或金丝雀)。简单观念常常通过某种感官就能获得,虽然有些观念如“运动”,既可以通过触觉得到,也可以通过视觉得到。
复杂观念是:(1)简单观念的复合(比如说“美”、“感激”、“人”、“军队”、“宇宙”);(2)把两个观念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比而得到的关系的观念(大于、小于);(3)抽象观念,它是心灵提取某个观念的特征并将之一般化的观念(如“蓝色”)。当我们意识到某组对象具有共同特征,抽象观念就会形成。将一个名称分配给这个特征,该名称是这个特征的代号。这种理论传统上就叫做概念论。洛克认为理性主义者混淆了这些“抽象的一般观念”和实际存在的实体(如柏拉图的“理念”)或天赋观念。(理性主义者很快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指责洛克把他自以为驳斥的东西当作真理的先决条件。他们追问,心灵是怎么认识到一堆对象的共同特征的?除非心灵已经有“同一性”的概念。)
洛克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分已经被笛卡尔和伽利略讨论过。第一性的质指物体固有的特征,它们包括“体积、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以及数量”。第二性的质被定义为“这样一些性质,它们并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中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力,可以借助物体第一性的质,即借物体的各个不可见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以及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不同的感觉,比如颜色、声音、味道等等”。
那么,根据洛克的说法,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观念。也就是说,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了这些观念,这些观念也正确地反映了第一性的质。另一方面,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正确反映这个世界。洛克说:“物体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和第一性的质是相似的,它们的原型确实存在于物体内部;而通过第二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本身毫无相似之处。物体内部并不存在像我们的观念这样的东西。”这种认识论的观点就是著名的表象实在论。之所以说它是实在论,是因为它认为“外界”确实存在着真实的世界。而说它是表象实在论,则因为根据这种观点,心灵并没有给我们关于实在的直接通道,相反,它像照片一样表现实在世界。照片的某些特征正确反映了世界(例如数目、形状、相对大小,等等),心灵的某些特征也正确反映了世界(它们是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照片的某些特征只是照片的特征(比如照片上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它只是二维的没有立体感,它是光滑的并便于携带,等等),心灵的某些特点也只属于心灵而不属于这个世界(它们就是第二性的质的观念)。
现在,有了前面的工具,洛克相信他已经驳倒笛卡尔,因为他认为他的理论比笛卡尔的更简单,而且对知识做了完整的解释。但是,事情或许没有这么简单,当我们转向洛克对于“实体”这一核心哲学范畴的解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个概念是他大老远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借来的)。
我们对一般实体有模糊的观念。——因此,任何人如果考察一下自己关于一般纯粹实体的观念,他就会看到,他的观念只是一个假设,因为他只是假设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在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那些性质……你如果问任何人,颜色或重量所寄托的那种寓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则他也只能说,那是一些有体积有广延的部分。你如果再问,体积和广延是在什么东西内寄寓着的?则他的情况正类似于前边所说的那个印度人。他说,世界是被一个大象所支撑的。再问他大象在什么上站着,他说在一个大龟上。可是又追问,什么支撑着那个宽背的大龟,他又说,反正有一种东西,不过他也不知道。
洛克如此漫不经心地解释实体,极大破坏了他自己的计划,尽管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相信实体的形而上学,就像洛克和笛卡尔(也就是说,你接受这样的观点:世界上的万物,要么是实体,要么是实体的特性),你最好准备为实体提供一致的解释。记得在蜡块的例子中,笛卡尔正是未能对“实体”和“同一”做出经验的解释,才使得他假定了天赋观念。现在洛克宣称他可以通过奥卡姆剃刀消除天赋观念,而当他转向解释本体论的核心范畴“实体”的时候,他却只能说实体是“某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应该说,经验主义或实体形而上学就是从洛克的困惑开始走向消亡的。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