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本是冲着朱重八、永乐大帝和“宰相之杰”张居正去的,却不想给我触动最深的,竟是于谦,就像冲着女主追某剧,最后却被女二吸了粉。最初对于谦有印象是小学时的那首诗《石灰吟》,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也好像备受诗人的高尚情操触动,然而,短短28个字,是一代名臣历经了青年时的坎坷波折、中年时的力挽狂澜和晚期的诽谤诬陷后,用声明总结出的,十几岁的孩子又怎能看懂其中真谛。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权势滔天,以朱棣为偶像的他却完全没有朱棣横扫蒙古的智慧决断,这世上最悲哀的不是愚蠢,而是愚蠢至极而不自知,王振教唆朱祁镇亲自率兵讨伐也先,明朝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段拉开了序幕。朱祁镇(实际上是王振)率领的20万明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王振的英明领导下,全军覆没于土木堡之战中,败给了兵力只有2万的也先,还被人活捉了皇帝。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而此时,京城兵力空虚,大明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出兵蒙古,也先也发现了这一点,并在叛徒喜宁的帮助下,计划攻下京城,恢复大元。此时京城里,大臣们听说20万大军被也先一个不落的解决,纷纷表示京中空虚,应南迁逃跑,此时,一个声音掷地有声地响起,“建议南迁之人,该杀!”此人便是于谦,一个从未上阵杀敌过的文官,此时为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危站了出来,后来,他一力指挥了北京保卫战,独自力挽狂澜,背水一战,拯救了大明王朝。顺带提一句,在这场保卫战前,他不计前嫌地提拔了一个叫石亨的人,也是这个人,被权力和私欲改变了人性,最终成为于谦被污而死的帮凶。
相对论是普遍存在的,有人得意,就一定有人失意,当初主张南迁的徐珵,因为这件事被人诟病,后来请求于谦为他说请,但皇帝不允,他便对于谦怀恨在心,可怜于谦就这么成了替罪羊,后来,徐珵改名徐有贞,入朝为官。朱祁镇重用夺门之变中帮他复辟的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三人则利用手中的权力诬告于谦企图拥立亲王为帝(实际上于谦欲拥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帝),找不到证据的下属们询问如何处理此事,徐有贞说,“虽无证据,但于谦意欲为之”。于谦死于崇文门,这个北京保卫战中,他拼死保护的地方,为国家鞠躬尽瘁的肱骨之臣就这样被无耻小人诬陷而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四个月后,因为内斗,徐有贞被石亨关入了同一间诏狱,死。于谦的敬仰者李贤,韬光养晦,被多门集团视为亲信,暗中对他们一一报复,将他们送上了死路,为于谦讨回公道。
斯人已逝,但于谦的故事教会了后人很多。正直刚毅固然是好,但方式有很多,锋芒毕露必然首先招致敌视,所谓枪打出头鸟,相比之下,忍辱负重,既能成事,又能更长久,就像抗日战争里,埋伏于敌军内部的特务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冲锋陷阵的士兵们相比,可能以一敌百,在现实生活中,内心坚持信仰,而表面上八面玲珑,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本事。跟对领导是多麽重要,只可共苦不能同甘的朱元璋,果决多疑的朱棣,善良却懦弱的朱祁镇、朱见深、朱厚照,都不是称职的领导,如果刘基、解缙、于谦等能臣都生活在朱佑樘时期,则会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广大青少年朋友们在找工作时,也是在挑老板,和平时代的老板虽不像皇帝那样可以把控你的生死,但仍能对你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几百年过去了,于谦的英雄事迹已不再流传于耳,家喻户晓,但《石灰吟》依然在历史走廊里掷地有声的回响着,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曾经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勇敢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