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楚国宋玉才华横溢,仪表堂堂,作有楚辞一首,名为《登徒子好色赋》。
这标题让人眼前一热,不禁想这莫不是一首浓词艳曲,浮想连篇,无心工作,四下无人时禁不住要偷偷翻阅。
哎呀,大失所望,老不要脸的标题党,害得我乱想了半天。
羞红从脸上退去,疑问却一个个慢慢涌上心头,不由得对标题发出本质的拷问。
一,文章为什么要有标题?
1,内容总结,点明主旨
古时生活节奏慢,写字成本高,动不动要刻竹子,刻木板,一个字就是半天,讲废话成本太高,只能字字珠玑。
到了现代,写作变得便利,半小时就能敲出上千字,动不动就长篇大论。过量的文字信息,让人对内容有了取舍,为了不浪费精力,读者需要快速的知道文章写的什么,要在眼光扫过时零点几秒里做出是否阅读的判断。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能概括内容的标题,让读者有提前判断的依据。
2,奠定文章基调
行文风格不同,对阅读的体验有着很大的影响。
工作之余,想休闲一点,倾向于轻松诙谐时,就希望能看到带有调侃气质的标题。
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一知识,提高下认知,就会希望看到正式干货类的标题。
有孩子的希望看看亲子冲突中的共情,要买房的希望看看行情的走向,想结婚的会看看婚后生活的小浪漫。
3,吸引注意力
成功的标题,能决定50%的阅读量。
好的标题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睛,不点击就有好奇得不到满足的焦虑,不阅读就有失去认知提升机会的失落。
二,吸引人的标题一定是全新创造出来的吗?
1,阳光下无新鲜事,世界上也没有全新的标题
标题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脱落读者的认知。人是历史的动物,没有人是断裂历史独立生活,经验和知识在历史的教训中吸取,在反馈到生活中去,只有结合生活,在熟悉的语境中加入内容才能让阅读者产生共鸣,
2,老法新用,是新鲜感的来源
既然没有全新的东西,全将旧故事也过于老生重弹让人乏味。
在各种艺术工作者的困惑里,都有一个最大的纠结,如何用创新的方式将其中的核心哲学思想展现出来?
建筑师在困惑如何将现代和国内传统结合。
写作者们在困惑如何将最核心的人文情怀结合到当前的语境中。
这种老与新,传统和现代,核心和苟且的冲突是永远的纠结难题,也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三,如何取个更吸引人的标题?
如果说,取标题,就是总结文章大意,那我们应该很熟练。
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会让我们写段落大意,虽然标准答案里的大意可能是作者八辈子也没想到过的,但我们还是总结得头头是道。
但这样的标题方式适合现代的方式吗?适合部分场景,但除此之外,还要做许多别的提高。
1,提高自我认知
所有的局限都来自自身的认知不足。
没见过真正的海,就只能在湖风中幻想大海的波澜。
没攀登过高峰,就只能在土丘上感受巅峰的感觉。
没见过睿智的人,就只能在俏皮话中寻找智慧。
没见过,就无法感受,无阅历,就无法深刻。
2,反复打磨,多种可能组合的尝试
没有什么点子是真的从天而降的,你只所以能梦中激发灵感,一定是你在白天里苦苦思考一丝不敢懈怠的结果。
没有什么灵感乍现,你之所以能在淋浴时,脑中突然通透,一定是你成天成月的苦苦思索的结果。
世界有许多可能,最大的可能都是反复琢磨,来回尝试得出的。
抛弃灵感的依赖,一刻不停的磨练,尝试各种组合的可能,苦苦追寻的灵感会不期而遇。
写在最后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出生就在罗马。
是啊,人生是如此的不公,但回首历史,你会发现,天生在罗马的人又如何?罗马帝国早就沦陷一千多年了,早就不是世界的中心了,还有人死奔活拼的要去罗马了吗?
以其感慨人生的不公,不如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使命,一点点实行自己的梦想,这才是可以期待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