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第一节,我们便迎来了那个永恒的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一堂课、第一次发言、第一个起立。对于这样有揶揄之嫌又奉为经典的发问,每一秒我都在告诫自己切勿落入俗套。
我开始从生物学社会学等等方面与老师进行分享…
然而,那些口沫横飞的细节早已随沫风化。第一节哲学课发生的事,被记忆过滤的只剩下一个场景:“我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愿望”——真是年少不知何为狂,愿望这样私人的东西竟然那般高调的“宣喊”。
我记得我站得很笔直,定定地望着老师,十分顺畅地吐出一句话——我要成为一名旅行作家。如今想来,除了几分年少轻狂也甚是佩服那个女孩的勇气。
“旅行作家”这几个字从此被时光刻下。幽默的贾老师将它写在了黑板上,白色的粉笔字不断被放大,赫然地立在记忆里,它似乎融进了黑板,也与那间影像模糊的教室同在。
毕业以来,时常想起自己当初的狂语,也总是琢磨那样不顾一切的旅行会不会实现,又考虑着兴许需要时机,必须等待。
等着等着,就不知觉地步入了现实的泥沼,踏入了难以抽身的职场。遇上工作狂领导,更是无奈搭进了一场永不停歇的旋流中。
在某个专属内心的时空,你察觉到有些事情似乎在偏离轨道,你开始挣扎,你的脑袋嗡嗡作响…你听到有人在讨论她们旅行中的趣事见闻,你看到那个独自安坐在椅的女生手捧书籍…
你想起了那些阅读的静谧、旅行的美妙。
你坚持阅读,你知道“阅读是心灵的旅行”。你还懂得——旅行是心灵的阅读。然而,你在心灵的旅途中感动了良久,却迟迟不肯赴那场心灵阅读的盛宴。
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哪个地点,一个渗透着年代感的声音在你耳旁响起:“如今已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时代了”,外面的任何信息你都可以通过便捷的途径知晓。
你听见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它告诉你——知道与感觉到,是完全不同的。
你被击中了。“知道”于你仿似蜻蜓点水,你需要的是“感受到”。隔着屏幕你永远无法感受到彼处的温度,更不可能去感受那些鲜活的个体。
美轮美奂的建筑、各有韵味的乡情,路人甲的回眸一笑、餐馆阿姨的温馨问候,转角的遇见、街道的擦肩,风的呢喃、海的声音…这一切,不身处其境又怎么能道出它的妙处所在。
你意在去遇见,而后感受、记录、书写。不动身,又何以动笔。更何况,曹雪芹是天才,才能杵在家就写出那般巨著,平凡如你,想要更多的故事,自然要多去感受。
然而,比感受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路上、在他人的影像中故事里看见自己,更深刻的认识自己。
当你被放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当你扮演的角色一个个褪去时,当你不再身负重任、终于卸下束缚的枷锁时,最本真的你就要出现了。而你,有权利遇见那样的自己。
当你孤身在外,麻烦缠身又无人能求助的时候,充满智慧的你就现身了。你兴许会惶恐,但也一定会很爱那样的自己,因为你从未想过自己可以那样独立那般勇敢。
独自旅行,是对大环境的感知,更是对自身的审视,使你认识了别人清楚了自己——或勇敢美好,或柔弱不堪,抑或是美好与丑陋、勇敢和软弱、智慧与无知的集合体。
大多数的我们都被“生活”缠身,而忘了“生命”需要的是什么。让你放弃一切去旅行,那是疯子的作为。但是,你可不可以暂时抛开所有,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次假?愿不愿意给自己一次机会去遇见那个不做丝毫伪装的自己?
至于一次假期的额度,你视情状而定——其实很想对你说:“视自己的心而定”,此般描绘却略显矫情,你也一定会说这太不真实。
那么,就许你慢慢去经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一遇一个故事记弦上,一城一梦烙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