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心随笔(34)
———有关“半份菜”的哲学思考
在如厕出恭之时写用膳的菜,自己想想也滑稽,但既然已经起了头,就不好再切换“频道”,这点时间原本有限,经不起再这么浪费。
我不懂哲学,所以才敢于“哲学思考”,一来这样反而没难度,再则“无知者无畏”,反倒更有勇气大胆思考。
小区门口最近刚开了一家外卖半份菜的小餐馆,原本是一家“老北京炸酱面”的面馆,面馆没开疫情就开始了,疫情过去之后,这里就变成了专卖“半份菜”的外卖餐馆。有时我也可以就在这里吃。
前些天《生命时报》一位朋友来访,聊起近期领导人提倡节约粮食的话题,他说路过包头在一家小饭馆吃饭,点菜时想点两个半份菜,服务员不给点,正好老板在,过来解决纠纷。
老板听懂了他讲的领导人的号召,改变规则给他点了两个半份菜,也就是把每份菜的量减了一半,作为答谢还把其中一份免了单。从中我听出了哲学。
一个饭店老板,俗话说:“开馆子不怕大肚汉。”这位却这么容易就接受了做减半的生意,这故事的背后还不够哲学。
没过几天,我小区门口就开起了“半份菜”餐馆。我不知道这只是个信号,还是一股潮流的第一个潮头。节约这个美德确实挺美好的,教会它的或者是曾经绵延的苦难。
美德与恶俗却有其演化形成的历史,从感情上,我更愿意接受节俭形成良俗,所以我很接受半份菜,也包括接受它的不可口和可能的“地沟油”。
理智起来的时候,又害怕这个场景风潮而来,尤其不要是被迫的。
物质匮乏的“票证时代”,我们这代人可都是饿着肚子熬过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