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她是《芳华》背后的女人,经历过战争,当过雇佣,如今是享誉世界文坛

她是《芳华》背后的女人,经历过战争,当过雇佣,如今是享誉世界文坛

作者: 听云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09:47 被阅读43次

年轻时姣好的容颜究竟能停留几个春秋,有多少人在历经岁月的打磨后,还在爱着那些衰老的灵魂。2014年的《归来》,让我重新认识了原著严歌苓,岁月的痕迹在她身上清晰可见,却有着难得的从容与端庄。于是,后来的时间里,更加印证了那些匆忙行走的岁月里,正是她不慌不忙,心平气和的芬芳年华。

初看电影《芳华》,会觉得那是一个沉淀许久的事情,故事发生的那样美好,其实都是从残酷中经过,而我们不会觉得它太痛,是有人用了轻描淡写,用了芬芳年华,那些青春里最美好的字眼,开始让世界变得明媚耀眼!岁月不忍,却也无休止地发生着所有关系。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小时候的她,眼里尽是单纯。身为作家的父亲,家里有着大量的藏书,严歌苓就这样整天在书堆中度过,不管什么样的书都被她翻了个遍,其中最爱的还是《唐璜》。

思想启蒙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对她来说,似乎藏满了无限的秘密。

每天傍晚,听着父亲拉着小提琴,徜徉在梦幻曲里,浮想联翩。作为话剧演员的妈妈念着台词哄她入睡。文艺烂漫的童年时代,滋养着严歌苓幼小的心灵。

而当她开始尝试了解这个世界时,动荡年代里的不安与恐惧,使得周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自杀,压抑氛围的蔓延,也开始让她思考,那些在人生背后的事情,究竟是隐瞒了多少无知。

12岁的严歌苓就考入了成都军区,成为了一名芭蕾舞演员。一跳就是八年,那个时期,她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尽管在后来只能成为她生命中的伤痛经历,却也初尝了爱情的美好。经历了战争,满是血腥气味的战场,一度让她难以自拔。

正如她小时读过的《战争与和平》一样,她还是喜欢看里面关于和平部分的叙述,关于爱情,关于美好的向往,可当战争真正发生在自己眼前的时候,她开始觉得美好并不能永恒,跳舞已经不能表述自己,也是从那一刻起,她决心去当一名作家,用更为深刻的印记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一些想法,那一年,她二十岁。

人生的转折,也许只是一念之间。去亲身经历了某些事情,必然会对你的内心有所触动。

谁能想到严歌苓的30岁,是在国外给别人擦地板开始的。

1988年,美国新闻总署向严歌苓发出邀请,让她有机会了解了美国青年作家和艺术基金会,还访问了七个城市。

从那之后,30岁的她决定去美国留学,在克服种种语言障碍后,她还要为自己的生计忧虑,于是,在当时国内已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的她,在国外却做起了给别人做饭擦地板的工作。

生命的酸楚、慌张,生之维艰,尊严的可贵,种种情绪,严歌苓都在那时期得到了体验。

可她又恰恰是需要这些情绪经验的人,于是那段时期的困苦与艰难反而成了她故事的源头,内心的细腻与丰富,让她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原型,多的是生活气息,真实而又不慌乱。

偶然间听同学说了一个移民女孩的故事,回头一想写出了《少女小渔》,在大街上遭到抢劫,惊吓之余还是心平气和的写出了《抢劫犯查理和我》,就连后来她和丈夫劳伦斯被FBI“搅局”的爱情故事也写成了长篇小说《无出路咖啡馆》。

小人物的不慌不忙,不骄不躁,便让其中的真实自然流露,看惯了苦情戏的大悲大难,人们或许更想以一种平和的情愫,来纪念悲伤与无助。

于是《少女小渔》被李安导演发掘,给严歌苓打开了一扇门,让她的故事和影视作品生出了血亲。

那一年,有三个导演来找她要版权,还有人请她去写剧本。为此他得到了一大笔钱,她曾经笑谈说:这让我可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无聊的时间里去好好写作了。

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严歌苓开始去挖掘那些生命中的经历,那些曾经的动荡时代、青春年华、战争年代,像一杯杯历经窖藏的红酒一般,每一处都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香气,她把它送到你的唇边,把你吸引,让你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却从不悲悯,只留孤单的你独自救赎。

《少女小渔》之后,严歌苓开始多了另一个称呼:编剧。可她本身并不喜欢这个称呼,却还是在后来当上了奥斯卡编剧奖评委。

越来越多的导演找到他,要拍她的故事,从最初的《天浴》开始,就创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好成绩,再到后来《梅兰芳》、《金陵十三钗》的陆续上映,让人们逐渐开始记得严歌苓这个名字。

那一个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的背后,是严歌苓的亲身经历,她甚至会为了一种情绪的表现,放身自己到实际环境中。

《妈阁是座城》,她往澳门赌场中跑了4次,只为感受一下赌徒的心理,输了几万块钱。攒下了无数富翁自残戒赌的故事。

《第九个寡妇》,她直接去乡下体验生活,跟河南农村老太太同吃、同住、种番薯。后来,将父亲曾经的剧本《铁梨花》改成小说时,用的居然是河南的方言。

《小姨多鹤》,因为早年没钱支持调查,她酝酿了20多年。前前后后,她去了三趟日本,光翻译就150美金一天,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最后赚来的钱,一多半与调查费用相当。

只是为了更接近人物的灵魂。在日本乡村老人的一举一动中,她挖掘出现代城市日本人不可能保留的精神气质。那一刹那,她才觉得多鹤从自己心头活了过来。

写《扶桑》时,原型只是被称为“一代东方名妓”的照片,严歌苓特别想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于是看了无数的报刊和资料,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女人的名字。

但在寻找的过程中,她对中国移民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不断收集资料的同时,一个人物的灵魂,就在她心头悄然建立了起来。这个人,就是扶桑。

高晓松读完作品后谈到:一个这么美的女人,不怜悯自己,不怜悯这个世界,也不怜悯她笔下的人物,我觉得这是成为伟大作家的素质。

有人说,严歌苓每次回国都会给国人空运回来一堆耳光,只剩下我们自己感叹:究竟虚度了多少时光。如今年近六十岁的严歌苓仍在坚持着每年一本小说的创作激情,那些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才情,将是她的一生难以掩盖的光芒。

严歌苓的半生就是一部小说,在那个世界里,她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不停地追索人性的光,刻画人性的暗,体验更多的生老病死。她现在依旧燃烧着,甚至照亮着更多的人。

青春虽然褪色,但一眼望去,她身上仍有动人的光彩,那是岁月的沉淀与反馈,在这样一个潮水四起、泥沙俱下的时代,仍有这样的人,始终储藏激情,栽培气质,心平气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她是《芳华》背后的女人,经历过战争,当过雇佣,如今是享誉世界文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qp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