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传统为11.26]子路、曾晳①、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 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聊天。
孔子说,我是一天比一天老了,过了为官的年龄了。有时候坐着也想,是人家不认可我啊!不过再想想,就算有人认可,又能怎样呢?
子路听到这里马上说,就算有个中型国家,还受着周边大国的压迫,外有大兵压境,内部人民忍饥挨饿。要是让我来治理,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不仅让人人奋勇,且都能识礼守节。
孔子听完,讪笑一声。
冉求,要是你又能怎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让我来治理,用三年时间,我能让百姓富裕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还是由君子来实现。
“公西赤,你呢?”孔子问。
公西赤说,我不能说我行,我还要去继续学。现在我也就能主持主持祭祀,参加国家会盟会,陪同、料理料理礼仪、印章等方面的一些小事,做个辅佐的官员吧。
“曾点,你呢?”孔子又问曾点。
曾点本来正坐在旁边,有一答无一答地弹着瑟,这时立即停下来,放下瑟站起身来,对孔子说,我和他们三人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怕什么?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我就想暮春三月,人们已换上了春装。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到雩台上吹吹春风,然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
孔子感叹地说,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啊!
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点没有走。曾点问孔子,他们三人说得怎样?
孔子说,不过就是各自说一下自己的志向。
曾点追问道,那老师您为什么要讥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讲究礼让,他却一点礼貌也没有,所以才笑话他。
曾点又问,那冉求讲的算是国家吗?
孔子说,方圆六七十里大小,怎能不算是一个国家呢?
曾点又问,那公西赤讲的就没有国家的事了?
孔子说,宗庙祭祀、国家会盟,不是诸候谁能来做?公西赤还以为这是小事,这样的事要是小事,还有什么是大事呢?
【老彭有话】师徒四人一番对话,既谈了个人志向,也充分展现了各人的品性。一章评四人,简约而有趣。
其中子路的“莽”和曾点的“稳”形成明显对比。子路是“率尔”,曾点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注释】①曾晳,名点,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