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全脑教养法》笔记

《全脑教养法》笔记

作者: 微语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11:16 被阅读0次

如何通过整合大脑来有效拓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情商?不少为人父母的人可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孩子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完全不讲道理,根本没有办法说服孩子。早上上学快迟到了,你紧张的像打仗一样,可是孩子却故意磨蹭,完全不听指挥。两个孩子刚刚还在很愉快的玩耍,可是转眼间就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了冲突,哭个不停的。

不少人都会觉得根本不懂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对孩子的身体比较熟悉,却对孩子的大脑了解不多。比方说大多数父母都很清楚,38℃意味着发烧,看书写字不注意姿势,容易导致近视等等,但他们就不太了解孩子的情绪到底来自于哪里。

为什么有些孩子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友善的对待他人?了解大脑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人类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构成了丰富的大脑回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体验都将决定哪些大脑回路会被激活,也就是在不断的对大脑重新布线。孩子由于还没有成年,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的过程中,所以家长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将可能影响到他们大脑发育的进程和结果。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大脑分为很多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能认识大脑的不同,将会让孩子的大脑获得更加良好的运行,能够帮助父母解决养育中的困难。就是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全脑教养法的基本思想。

本书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布莱森两位作者,是美国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他们在大脑研究,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撰写了不少开创性的知名作品。著名的情商之父戈尔曼对这本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推荐。

如何发展孩子的情绪能力,也就是培养情商,在当前的亲子教育里还是比较欠缺的。家庭生活其实是孩子情绪学习最早的学校,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情绪老师。

《全脑教养法》这部作品是帮助孩子发展情商的实用性指南,也可以指导父母成为一名合格的情绪导师。

在作者看来孩子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利用对大脑工作特点的认知,如何去帮助孩子改善孩子的情绪,如何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心理认知,以及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的第一个观点,整合左脑和右脑,帮助孩子改善情绪。

不少人可能都已经知道人类大脑可以分左右两部分,实际上这两部分不仅在解剖学上是分离的,在功能上也是各有不同。通俗点讲,左脑喜欢秩序,是逻辑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的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里尤其是三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低龄的孩子还不具有使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不顾当前的情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过马路的时候突然蹲下看地上的虫子,对于上课迟到没有紧张情绪和内疚感。

那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左脑呢?有明确的信号就是当他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这标志着他开始对因果关系感兴趣,并尝试用语言把背后的逻辑表达出来。

简单来说,左脑是逻辑思维,右脑是形象思维。所以我们知道一个画家更多的在使用右脑,而一个程序员更多的在使用左脑。那是不是对于画家来说左脑就不那么重要了,而对于程序员来说右脑就不那么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要想拥有和谐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让左右脑协同工作。

连接左脑和右脑的结构叫做胼胝体,它帮助左右脑之间交流成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这是左右脑整合的生理基础。如果只有左脑发生作用,一个人就没有办法理解情感,就无法建立起亲密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像是生活在情感荒漠中一样。而如果说只有右脑发生作用,这个人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性的思考和控制自己。

那怎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整合左右脑,让他合理的应对和管理情绪呢?方法就是当孩子产生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聆听和关注,而不是说教。

举个例子,到了睡觉时间了,七岁的哥哥刚从卧室里跑了出来,冲着妈妈大发脾气:“我要疯了,你从来不在睡觉前给我一个晚安拥抱。”这个妈妈就非常吃惊了:“我不知道你想让我怎么做呀》”这时候呢,儿子开始了一连串的毫无关联的抱怨:你就没有对我好过,我的生日还有好几个月才到,我讨厌做家庭作业。那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会怎么做呢?急切的为自己辩解,比如说我对你这么好,你看我昨天还带你去游乐场了。你是跟孩子强调事实,我没法让你的生日早点来啊,我也没有办法让你的家庭作业变少了,这些应对方式都是启动了左脑。可是孩子现在的情绪在剧烈的波动当中,也就是被右脑主导,那你要用左脑式的回应去解决右脑的问题,就好像鸡同鸭讲,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这个妈妈克服了自己去说服儿子的本能冲动,就把儿子拉到身边,抚摸他的后背,关切的说:“有时候真的很难受对吗?但你知道我永远不会忽略你,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让儿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感觉到和他妈妈之间的连接,也逐渐的缓和下来。后来呢,又说出了自己的困扰和压力,比如说感觉到妈妈给弟弟的关注比自己多,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影响了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妈妈就有机会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他们商定现在先去睡觉,第二天再去深入讨论解决方案。

很多父母经常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去处理孩子的情绪,有的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安是小事,只要冷处理一会就过去了。他们不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或者帮助孩子掌握情绪能力。还有的父母过于自由和放任,以为孩子怎么处理情绪都可以。比如任由孩子做破坏性的行为而不干涉,让孩子失去学习正确处理情绪的机会。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轻蔑,不尊重他的感受。比如说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伤心的,那么孩子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不能表露出任何的情绪,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他们会学着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会失去对他人感受的觉察能力。

父母擅长处理情绪,孩子就会具有丰富的感情,身体和精神状态感到放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专注度高,学习效率也高。

聆听与关注,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再去尝试理智的解决问题。也就是先和孩子的右脑建立连接,帮他们平缓情绪,再把孩子引导到左脑上,关注如何理性的解决问题。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不是讲道理的最佳时机,只有当孩子的情绪平稳能够启用左脑的时候,才能够听得进去我们说的话。

第二个建议,整合下层大脑和上层大脑,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不少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上下脑的概念。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也就是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这一部分比较原始。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眨眼,与生俱来的一些反应冲动。比如说打斗啊,躲避还有剧烈的情感,愤怒和恐惧。

而上层大脑完全不一样,它是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额头后面的一部分,比如前额叶皮层。上层大脑进化程度更高,负责高级分析思维功能。比如决策控制力,自我认知,共情,道德,这些高度复杂的能力,帮助一个人用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等到一个人二十几岁的时候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这也是大脑最后发育的一个部门。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为一座两层小楼,那对于孩子,下层大脑就是一层,负责基本功能,包括厨房餐厅,卫生间这些基础部分早就施工完成。而上层大脑,就是二楼的书房,更加明亮,视野更好,从事的是更为高级复杂的活动,比如思考,想象和规划,但是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工,还不能发挥全部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经常被困在下层,无理取闹,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上层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还有一个原因造成了孩子经常被下层大脑主导,那就是杏仁核。杏仁核是下层大脑一个部分,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特别是激烈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在思考之前就先行动,比如说当看到一种没见过的虫子,不会先去想是不是有毒,而是本能的做好防御和自我保护。在没有搞清楚情况的时候,就对别人乱发脾气。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成年人也会对自我控制感到困难,虽然他们的上层大脑在生理上已经发展完全,但杏仁核就像一个警报公司,在感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经常接管,劫持上层大脑。

了解了上下层大脑的构造,就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整合上下脑。还是用那个二层小楼做比喻,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上下层楼之间的楼梯,使得上层大脑可以监视下层大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大脑平息强烈的冲动反应。

那怎么去搭建这个楼梯呢?方法就是唤起和锻炼上层大脑。在商店没有给孩子买玩具,孩子非常生气,在回家的路上大喊我恨你,那你会怎么做呢?显然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被下层大脑接管了,批评他只会更加触发它的下层大脑,更好的策略就是唤起它的上层大脑。那你可以试试这样的回应:“是不是我没有给你买那个玩具,你好像很生气?”孩子肯定会说:“是的我恨你。”这个时候你跟孩子说那个玩具是最后一个了,已经有人买了,如果你想继续生气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想几个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对话,就会帮助孩子把关注点引入到上层大脑,孩子开始问,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他就开始启动上层大脑,一起讨论问题了。

父母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经常使用上层大脑,锻炼上层大脑的功能,帮助他们建立控制自己的能力。比如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控制过激反应的方法,深呼吸,数数,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用拳头。还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的认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了让它的上层大脑越来越发达,在需要决策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下层大脑负责基础功能,上层大脑负责高级思维功能,上层大脑要到成年早期的时候才会发育完善。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孩子被下层大脑控制的时候的无理取闹,另外一方面也要积极帮助他们学会更多的使用上层大脑,锻炼上层大脑,发展出人类更为复杂的心理能力。

第三个建议,整合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

在我们的想象中,人的记忆可能就像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贴上一个标签,当你需要调用的时候,就顺着标签找到那个抽屉打开。实际上记忆不是排列整齐的抽屉,它们是大脑中的链接,除了能被有意识调动的记忆,还有一种记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

举个例子,你每天开车上下班这条路,熟悉的已经进入了半自动模式,根本不用想到这个路口,再左转到下一个路口提前并线,因为过去无数次的开车经验已经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在这个过程里面根本意识不到记忆的存在,然而这确实是机体在发挥作用,这个就叫内隐记忆。

可是如果让你回忆第一次开车上下班的经历,可能你就要仔细想一想了,你想起来自己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的样子,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正在回忆,这叫做外显记忆。这是意识层面,回想起过去的经验。

内隐记忆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为我们建立起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比如说一个小孩在体育课上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它就会创建出我不喜欢运动,我没有运动天赋这种心理模式。

更极端的例子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他的经历被编码为内隐记忆进入大脑之后,一个类似的场景,就可以在这个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触发这段可怕的记忆。比如小时候曾经被困在某一个密闭房间里,长大以后可能会在坐电梯的时候突然崩溃。

看上去内隐记忆也是以一种不被觉察的方式来操纵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加有意识的控制和使用内隐记忆。

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海马”,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提取记忆的搜索引擎,除了提取海马还负责拼图,把记忆碎片组成完整图像。这叫做内隐记忆的外显。当内隐记忆的碎片没有被海马整合的时候,它会以一种根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认知,就比如那个认为自己不喜欢运动的孩子,他会回避运动。只有当内隐记忆被海马整合形成外显图像的时候,我们才能反思他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当那个回避运动的孩子认识到,是老师的嘲笑给自己造成心理障碍,这已经成了过去了,再出现类似的事件,他就有可能打破自己不喜欢运动的固有认知模式,去尝试参加运动。

了解内隐记忆,对我们养育孩子的启示,就是当孩子的反应看上去反常而不合理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某一段内隐记忆为孩子建立了某种心理模式。

对于消极的那点记忆,我们需要把它显现化,帮助孩子去探索,去理解自己的经历,可能和我们平常的直觉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如果孩子遭到不愉快的事情,父母会尽量避免把他刺激到,努力帮助孩子把这个事儿给忘了。但是我们现在了解到痛苦的经历,不会真的被忘记,他们会变成内隐记忆,对孩子产生难以觉察的影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重新回顾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

对于极端的内隐记忆,精神创伤心理治疗师的方法,就是鼓励病人尽可能生动的说出创伤事件,去还原每一个可怕的细节。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不幸目睹了妈妈被歹徒殴打致死,治疗师让他通过画画和游戏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直到他能去讲述谋杀的情景。经过长期的治疗创伤事件,对小男孩的控制逐渐消退了。

有人说最好的回顾经历的方式是讲故事,如果那段痛苦经历还是对孩子有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回忆。这个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个虚拟的思维控制器。这样就可以对一些情节快进,让他增加掌控感。比如一个十岁的男孩没有经过父母的允许,就把刀带给朋友玩。结果他的朋友被刀子意外地伤到腿,流了很多血,被缝了好几针。这个事情过去很久之后,这个孩子莫名其妙的拒绝参加木工比赛,这就是朋友受伤的内隐记忆,让他对刀子产生了恐惧和排斥。和他一起用思维控制器回顾了这段经历,当说到朋友拿起刀时,他要求暂停,于是快进到朋友被送进医院,接着讲后面的部分。结束的时候爸爸就说了:“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最后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就再一次一块回顾一下被快进的那一部分。”多次这样的重温,可以面对这段令他不安的往事。

内隐记忆会不知不觉的发挥作用,影响人的记忆,和行为决定。我们需要把内隐记忆外显化,和外显记忆一起整合成完整的拼图,让孩子充分理解自己的经历,意识到内隐记忆对他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掉这部分经历。

讲述故事是把内隐记忆外显化的好方法。如果孩子还不能够舒服的回顾所有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孩子一个虚拟的思维控制器,帮助他获得更多的掌控感。

第四个方法,整合自我,和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一个独立的大脑也要和他人的大脑发生连接,构建社会化大脑。整合自我和他人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不少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见别人喝水,你会感到自己口渴,当别人打哈欠的时候,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打起哈欠,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镜像神经元不仅能让我们模仿他人的行为,还能够和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

镜像神经元也叫做海绵神经元。不仅能够对他人做出镜面反射,还可以像海绵一样,以一种更深入的参与程度进入他人的内在状态。所以我们的大脑是被经验重塑的,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会影响和改变着我们自己的大脑,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大脑。

孩子不会生下来就具有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低龄的孩子经常显得非常自我,把“我的”,“我要”挂在嘴上。父母需要示范并教给孩子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

有些研究沟通的专家,甚至认为同理心是建立高超沟通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同理心。婴儿从八个月左右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分离的。童年期的亲子之间是不是协调一致,会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如果亲子之间协调,那么孩子就会有饱满的情绪,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情绪,也不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得冷漠。

同理心就是要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比如弟弟把哥哥搭好的模型摔坏了,哥哥伤心的哭了。我们就可以问问弟弟,知不知道哥哥是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哥哥会有这样的反应。然后再让弟弟想一想,如果他喜欢的一个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他会怎么样?这些问题会帮助弟弟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考虑他人的想法,需要用到右脑和上层大脑,这都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神经通路的一部分。

除了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非语言的信息,更深入的去理解他人。比如哥哥的模型被损坏了以后,虽然没有对弟弟说什么,但是他把自己的房门给关上了,晚饭吃得很少,这都说明他仍然处在伤心的情绪中。就可以引导弟弟对哥哥的这些非言语的信息进行观察,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

人际冲突之后,我们也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修复关系,道歉是最基本的方式。但很多时候,对不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行动来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比如说,弟弟可以尝试帮助哥哥修复模型,给哥哥画一幅画,或者把自己心爱的一个玩具送给哥哥。修复关系是建立在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的基础上的。

人类的大脑是社会性的,能和他人产生连接,人际互动会对双方的大脑都产生影响。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个基础是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

养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仅持续的时间很长,还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在每天照顾孩子,和孩子沟通以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过程里,父母会经常感到疲于奔命。另外一方面,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际关系良好专注负责努力的优秀人才。

然而这就好像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疲于奔命的日常生活,使我们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培养那些期望中的优秀品质。但是全脑教养法告诉我们,危机也是契机。生存式教育可以转变为发展式教育。那些令人崩溃的生存时刻,都可以变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成长时刻。

完成这个转变的基础就在于我们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懂得如何让大脑的各个不同功能部分协同工作。对于孩子来说,发育中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什么塑造了大脑?是体验在不断激活神经元给大脑重新布线。身为父母,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就是在塑造什么样的大脑。

相关文章

  • 2018-05-07 读书笔记-全脑教养法

    读书笔记-全脑教养法 为什么感觉孩子莫名奇妙的调皮,讲道理总是听不进,读了《全脑教养法》这本书,受益良多,做好以下...

  • 《全脑教养法》读书笔记(二):如何有效整合左右脑

    在上一篇《全脑教养法》读书笔记(一):为什么要学习全脑养育法中主要分享的是作为父母学习全脑教养发的必要性。今天主要...

  • 《全脑教养法》笔记

    《全脑教养法》的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他是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

  • 《全脑教养法》笔记

    如何通过整合大脑来有效拓展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情商?不少为人父母的人可能面临过这样的困境,孩子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 听书笔记|全脑教养法

    家庭生活其实是孩子情绪学习最早的学校,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情绪老师。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

  • 读《全脑教养法》笔记

    小花越来越大了,渐渐发觉她已经是个有情绪可沟通的人类了,想法也越来越多,小情绪时不时来一下。于是重读了这本《全脑教...

  • 整合左右脑,协同上下脑,养育高情商宝宝

    《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清单笔记 001 整合大脑横向看,左脑负责逻辑,右脑负责情感。纵向...

  • 第22周+《全脑教养法》+Miss·Gu #新学霸社群#

    1、“全脑教养法”定义 大脑分为很多部分,各有不同的功能,而全脑教养法,就是将大脑不同的区域整合起来,让各区域协调...

  • 了解孩子的情绪

    《全脑教养法》丹尼尔·西格尔 全脑教养法有12种方法都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及时作出反应,它还有个年龄段儿童...

  • 全脑教养法

    《全脑教养法》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是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脑教养法》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tt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