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4、7、9、14、15、(17)、18/19、26))
提:此章以礼、乐之事作为重点阐明其中的道理,礼与乐可以并存也可以互为前提,先重礼而后有乐。然,文(3.3)作为整章核心而言,直截了当的提出了若没有仁德作为万事万物的前提基础,则如何遵循礼,如何懂得音乐呢?
点(文(3.3)):
礼乐是一个国家开始步入稳定、正确发展的前提条件;仁德是一个人立人之本,也是一个社会的立足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人→立人→社会→立足→国家→立国):没有仁德,则人不成人(仁);人若不成人,则不成人事;若不成人事,则不符合人道的初始设定;若不符合人道的初始设定,则无法形成属于真正人类的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真正的人类在这样的社会上生存,其生存的意义和必要性会被无限的挤压到社会边缘,虽不至于被掉落,但也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旦放弃自己,走进非人道社会,则自身定然被同化)。
略(只概括说明孔子所谓礼的实质,并不展开阐述):
文(3.4):节俭为礼,重内而轻表为礼。
文(3.7):射礼,为才能而争,为仁德而礼。
文(3.9):包括礼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文化、文明等真正对人类的繁衍有实际意义的东西,需要承载者(贤者)与承载体(书籍等),二者缺一不可。
提:为何说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消亡,是因为也许书籍还健在,但是真正的承载者已经被世俗所蒙蔽了双眼,心眼,灵魂,离这些古籍越来越远,已然没有更多的人能够来真正的传承这些东西了。
升:承载体需要承载者的创造,而怎样的承载者有资格成为创造承载体的存在,理应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但是,现在包括史学、国学在内的所有,本不被世俗所待见,那么也就使得一些史学研究者或是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失业。然而,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化时代来说,流量为王,只要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就可以有流量,有利可图,使得历史、国学成为这些人吃饭的家伙,大批量的欺世盗名的东西结合史学、国学等呈现在了国民的眼前,茶余饭后看到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书籍”,对华夏民族一代代严谨传承至今的东西一笑而过,早已扭曲了孔子口中的典籍与贤者——他们只是挑梁小丑,他们所写的东西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升2: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尊重,包括仅仅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这段没有被终结过的历史,如若这些哗众取宠的东西真的变作是家喻户晓的了的话,华夏民族所传承至今的一切,都会毁在他们的手里,这样的社会不要也罢,当这些挑梁小丑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后,有志之士再用自己的高尚的品格与美德去相互拥抱,我想还是能够把遗失的东西拿回来的吧。毕竟,他们并不属于真正的华夏民族后代,他们只是中国人而已,大肆毁坏着华夏民族的一切而不自知,只要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不和他们同流就可以了。
文(3.14):礼的有史可鉴从周代就开始了。
点:现如今该如何真正的以一个人的身份去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国学、文学、艺术等可鉴,但,有多少人是在真正的做人的,屈指可数。
文(3.15):不知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礼的情况下,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为所欲为。
提:此节关乎于行事为人准则上的礼仪,在如今也有相应的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可以自行了解。
文(3.17):与文(3.4)大相径庭,无法理解。
文(3.18)/文(3.19):君臣以礼相待,则朝堂和谐与共。
提:包括君臣在内的亲子、朋友、师生、伴侣以及其他涉及人类关系中的双重身份问题,只有相互以礼相待才能使得其所处的环境和睦、安乐,如此,才能让团体、社会、国家、世界渐渐符合人类赖以生存的标准。
文(3.26):上位者因其自身的身份条件特殊——对社会、国家比下位者更有影响力。随着职位阶段的提升,处于不同位置的上位者,有着不同的礼仪规范标准要求,若上(顶)位者不能真正以礼待人,以德服人则如何在其位,谋其政?——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