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注释】
昼已昏:天已黄昏。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三十里。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渔梁: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岩扉:岩洞的门
幽人:隐者,这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赏析】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今译】
山寺的晚钟,悠悠
散入灰蒙黄昏
渔梁洲的渡口
喧哗着争渡的声音
人们沿着松软的沙岸
走向江边鱼村
我也乘一叶小船
独自摇橹归往鹿门
鹿门山,明月清辉
洒照烟树雾林
忽地,来到夜宿处
东汉隐士庞德公
曾在这里栖隐
岩穴,柴门
对着古松掩藏的小路
隔世的寂静
只有我,幽独地
自来自往----
徘徊在月下松径
【作者】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安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早年在家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试不第,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暮僚。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其诗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诗人善于化用六朝人的诗句,有出蓝之誉,《全唐诗话》称其名句“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著诗二百余首。有《王浩然集》传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