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灵魂的东西!
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
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中国最缺的教育,不是成为强者,而是懂得宽恕。
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是现在学校教育最欠缺的一环。”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对于恶的真正否定和超越,并非以恶抗恶,而是绝对不像恶那样存在。
或许,宽恕的结果,并不能在现实中获得回报,但是所有的人都会看到:它在人类心灵中激起了巨大的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