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可可狮专家微课笔记
201701117-走出溺爱误区——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201701117-走出溺爱误区——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作者: 毛豆妈妈1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09:15 被阅读14次

    课程名称:走出溺爱误区——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701117

    主讲嘉宾:胡轶群

    整理人:妙

    校对人:文

    编辑人:毛豆妈妈

    点击查看《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小分队》集体亮相介绍

    嘉宾介绍:胡轶群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特聘专家

    湖北冯德全儿童潜能开发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崇高研究院指导委员会专家、专栏撰稿人

    妈妈线上学习平台“每周微课”常驻讲师

    “东方之子幼儿园”创办人及总督导

    “玩出大智慧”课题负责人

    著有《36招教出好孩子》、《快乐入园宝典》、系列绘本故事《哈哈兔入园记》等作品。

    当下溺爱已成为普遍现象,“溺”在词典上的解释是淹没的意思。如果爱河泛滥,孩子也会被淹没。到底自己有没有溺爱孩子?为什么孩子已经被溺爱的一塌糊涂,家长却觉察不到?怎样做才能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孩子的溺爱?爱孩子仅有爱不够,还要会爱。

    有些家长会说,我们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绝对没有溺爱。其实大骂孩子并部代表你部溺爱孩子。很多孩子在小时候就被宠着、惯着,等长大了养成了坏习惯,当激怒到家长,就会把孩子狠狠的教训一顿;这种打骂不是教育,而是家长的一种情绪发泄。

    溺爱具有三大特点:难抗拒、难觉察、危害大

     

    一、难抗拒

    为什么说难抗拒呢?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是动物的天性和本能,低级动物也具有这种本能。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人类是高级动物,这种本能就会更加的强烈。本能的东西都是很难抗拒的。比如说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必要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想做到不溺爱谈何容易,因为你要时时刻刻跟这种巨大的本能做斗争。在中国的古代就有易子而教的做法,就是自己不教自己的孩子,而是你的孩子我来教我的孩子你来教;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强大的本能之爱。

    二、难觉察

    溺爱有的时候是理智控制不了感情,你自己根本毫无觉察。有些孩子在我们看来已经被溺爱的一塌糊涂了,但在与这个孩子家长交谈的时候,他们会义正言辞地说:“我们对孩子要求是很严格的,我们从来不溺爱孩子”。

    难觉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一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别的孩子的身上,你会觉得不妥;如果是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熟视无睹,任其所为。比如:你到餐厅里吃饭,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又吵又闹,满餐厅乱跑,你心里会很不耐烦,你可能在默默的抱怨:这是谁家的孩子呀,真是没有教养,大人也不出来管一管。但如果换成是你的孩子,也许你跟那些家长一样无动于衷,总觉得小孩子就是好动的,怎么能要求她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呢。所以从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溺爱明明存在,为什么会觉察不到呢?为什么会当局者迷呢?原因很简单,这种强大的爱有时可以蒙蔽你的双眼,有时可以侵蚀你的理智;因为溺爱是难抗拒难觉察,也是最可怕的。溺爱的严重后果并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到的,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长大了,不良的习惯和性格也养成了;想改就没那么容易,有的根本没办法改,已经定型了,所以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危害大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天一事件,在中国像李天一这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并且很多比他的行为要恶劣的多,只不过是因为他的父母是名人,才成为了我们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李天一的父母也知道溺爱孩子不好,但理智控制不了感情。他父亲在一次访谈当中说:“我真是舍不得打他,有的时候真想打,可是手举起来巴掌还没落下,自己的眼泪就下来了”。本能和理智较量当中,常常是本能占上风。站在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上,我很能理解他50多岁老来得子,对孩子这种本能的爱应该比一般的人更加强烈;再加上家庭条件优越,如果没有特别清醒的认识以及很大的毅力,他想做到不溺爱孩子真的很难。李天一小的时候很聪明,也获得很多奖项;原本应该是一个拥有多么美好前程的孩子,现在这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却要在监狱度过,这就是溺爱毁掉了孩子美好的前程。

    溺爱把一个生下来正常的孩子,制造成了低能儿。在一次培训的时候,一个家长对我说:“他有一个上一年级的儿子。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害怕上学,害怕上体育课,家里人整天愁眉不展。因为在幼儿阶段,动作发展关键期的时候,没有得到适当的锻炼;所以动作协调能力很差,跳绳、排球、仰卧起坐等运动都是最后一名。上手工课别的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作品,他完成得还不到一半。害怕与人交往,因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不会和同学们相处,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面对。因此,在班里经常被欺负。”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根源在哪儿呢?

    这个家长告诉我:他们带孩子去了很多家医院,经过检查,孩子在生理方面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出在带孩子的方式上。这个孩子是奶奶带大的,孩子在该爬的阶段,从来没爬过;该走路的时候常常被抱在怀里,或坐在小推车里。孩子的手基本上用不到,因为生活中一切事情都有人代办。他的嘴除了说话也很少用,因为他想说什么、做什么,不用他说,大人就猜到了,然后立马满足。可想而知,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出现上面的问题也就不奇怪了。这个家长非常懊悔,他说:“如果他再有一个孩子,绝对不会像这样去带。”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个名词:叫感统失调,就是感觉统合失调。原来感觉统合失调的康复训练,大多在医院里面,这是一种病,一种病态。现在很多亲子机构都在开设感统课,这说明程度不同的感统失调的孩子狠多,很普遍。在孩子小的时候并不明显,但到入学后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孩子上课坐不住、专注力很差、书写困难、阅读障碍等等。除了病例因素以外,很多都是因为在出生的头几年,包办代替太多。在孩子发育关键期、最佳期内,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锻炼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器官长时间不用会退化。大脑再发出指令和信号,动作就跟不上,或者感觉和反应就迟钝、不协调了。这就是感觉统合失调。所以孩子还在三岁以前的:该爬的时候一定要爬,该说话的时候让孩子多用嘴去说;孩子探索世界的时候,只要是安全的,家长不要总是制止。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应大胆的放手让孩子去做。

    正确的爱能把孩子培养成财富,错误的爱能把孩子培养成债务,甚至是祸害。得不到爱的孩子是不幸的,得到溺爱的孩子同样是不幸的。问题孩子无一例外都是问题家庭的产物。溺爱就像裹着糖衣的砒霜,在慢慢的侵蚀着你的孩子。

    溺爱的十二种表现形式

     

    一、放任自由——孩子还小先由着他,等大一些规范也不迟(幼儿阶段最常见)

    习惯成自然,不允许做的事情,如果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反复;如果一旦不良习惯养成了,想要改正就要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了。

    很多孩子由于在幼儿阶段太过放任,上了小学后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上课坐不住,写作业专注力不够,不愿意接受任何的约束,结果处处受挫。最后导致厌学,脾气暴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在小的时候你给他立什么规矩,孩子就遵循什么规矩。给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孩子就有什么习惯。改正是从复述开始,而新建是从零开始。所以孩子的一切习惯、爱好不要等养成了再去进行改造或再教育工程。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重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有求必应——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有错吗?

    孩子只要提出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一味地满足。有求必应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即使得到再多也觉得理所当然、无动于衷。爱孩子不是满足孩子所有要求,而是满足合理要求。轻易满足孩子就会不知足。正确的做法是:合理的要求满足,有的要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一段时间的等待延迟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

    三、害怕哭闹——理智在孩子的哭声中瓦解

    孩子的哭有很多内涵,家长要学会分辨。孩子一哭,大人就缴械投降。这样孩子就拥有了有力的武器同你抗衡。有的时候是撒娇的哭,干打雷不下雨;有时候孩子的哭是一种试探,其实他根本没有那么伤心。他的要求只要你一答应,马上破涕为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的武器不再发挥作用。

    四、包办代替——好心为什么得不到好报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手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孩子能做的事情,成人都包办了,不让孩子动手,就像孩子到了学走路的时候你不让他走路一样,是在扼杀孩子日渐增长的能力。

    由于成人太多的包办代替,使得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本能退化。比如吃饭、喝水这种维系生命的本能。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培养他自己动手的能力,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饭、穿脱衣服、整理房间等等。孩子在外面和小伙伴发生矛盾,家长也不要急着去充当裁判员,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解决、面对。因为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是在和同伴的互动、摩擦中培养起来的。当孩子做错事情时,要让他勇于承担,家长不要挺身而出去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帮孩子解决。还有的时候,放权利让孩子自己选择,不要总帮孩子出主意、做决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本身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长大之后才不会依赖、抱怨、理所当然的啃老;才能自尊、自立、自强、自信。

    五、心领神会——小孩的心思大人你别猜

    有的孩子说话晚,他有不同的情况。比如�生理原因、遗传的、病理的。�语言环境太复杂。�语言环境匮乏。如果没有生理问题,语言环境适宜,孩子还是语言发展缓慢,那么很有可能是“心领神会”造成的。心领神会就是当孩子有需求时,家长没有鼓励孩子去表达,而是通过孩子的动作、表情、哭声领悟到孩子需要什么,立马满足。这样,孩子不用说话,他的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造成了语言发展滞后。孩子的语言发展如果滞后了,他的综合智能都会受到影响。判断孩子智力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准:动作和语言。并且,动作和语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小孩的心思大人你别猜,因为你一猜就能猜明白。因此,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想要说的话。

    六、过分关注——孩子是家中永远的太阳

    所有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永远是生活中的恒星,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旦不是主角就沮丧失落心理不平衡。

    事例:有一个孩子非常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也是学校里的尖子,后来不负众望考上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到学校后,她发现学校里人才济济,比她优秀的人比比皆是,自己并不是特别突出。从万千瞩目于一身到不受关注,她心里承受不了。最后,她选择了跳楼自杀。这是报道的真实事例,且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在当今高校每年都有学生自杀的惨案发生。

    孩子在3三岁前,提倡爱要大声的说出来,要流露出对孩子的爱,这样的孩子才有安全感,才能和孩子建立起好的亲子关系。在3岁之后,有时候,可以把关爱藏在心里,做到爱而不漏、爱而少漏;在心里默默的关注孩子,不一定表露的那么明显。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是受关注的。

    七、小题大做——成长中这点痛算什么

    本来是小事,如果大人小题大做,孩子就以为是不得了的大事;再大的事情,如果大人表现得很平静,很坦然,孩子就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事例:有一个孩子被班上的同学打了,被打的同学的家长不依不饶,一定要讨个说法。要求老师、孩子、家长道歉,还不解气;最后告到园长那里。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情都没有处理完。

    本来这件事情在孩子交往、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很正常的小事情。但是,因为家长的小题大作,后来这个小孩子休园了。因为孩子不敢上幼儿园,晚上总是做恶梦。一去幼儿园就哭闹,对幼儿园产生了阴影。这是家长处理不当造成的。

    八、不让劳动——都是不劳动惹的祸

    不要把劳动当成一种惩罚。如果不想让你的孩子长大之后成为一个懒惰的人,就让他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因为从小不劳动,别指望他长大就变得勤快。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据民政局统计,每一次大假后的第一天,都是办理离婚的小高潮。办理离婚的原因大多也不复杂,无非是一些柴米油盐的琐事。平时大家上班都很忙,吵架也顾不上;放长假了,有了时间,矛盾就突出了;2个人都不想做饭、做家务,你埋怨我,我抱怨你,最后没办法,那就离婚吧。所以为了你孩子将来婚姻能够幸福,要培养孩子勤劳的优秀品质。孩子是在不断的体验中长大的。体验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途径,因为只有体验过才有感受,才有触动。有不少中学生的家长抱怨孩子懒,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大人忙的不亦乐乎,孩子在沙发上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你想让孩子懂事、孝顺,就要从小让孩子多一些体验。他如果从来没有体验过累,他根本不知道累是一种什么滋味,怎么可能体会到你的辛苦呢。所以应从小就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活,当你在外面遇到什么难处,你可以说出来;把你的感受,受到的委屈、劳累说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也不用硬撑着去为孩子服务。你不说,孩子永远不会知道你是因为爱他,才硬撑着去为他做的。所以有几句话送给家长朋友们:生活的艰辛,不要总是自己背,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父母的苦和累。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往孩子身上推,给孩子提供一个施展的机会,不要怕孩子经历雨打风吹;经历过暴风雨,才能在困境里展翅高飞。

    九、赏识过度——宝贝,你真的最棒吗?

    教育没有赏识不行,但是如果赏识过度也是万万不能的。要做到赏识有度,根据孩子年龄和能力的不断增长而递减。赏识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是具体的行为。如:宝贝,你今天主动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知道吗?这叫分享礼让,你做得很棒。也就是说孩子哪件事情做得好,哪种品质值得赏识和夸奖,而不是没有原则的赏识、夸奖孩子。

    十、当面袒护——当孩子有了保护伞之后

    当面袒护会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同盟军,更加有持无恐,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令孩子不辨好坏、是非不分。在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家长要达成一致。即使不能达成一致,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一方管一方护。最好关起门私下探讨,哪怕是争吵。

    十一、惩罚不当——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

    平时对孩子放任不管,给他自由。当孩子身上有缺点,屡教不听,屡劝不改的时候,就狠狠的打一顿或者骂一顿,或是给予很严厉的惩罚。事后心疼、后悔,给予百般呵护,想尽各种办法安慰补偿。轻的这顿打孩子白挨了,孩子会想:我没有错是大人的错。要不然怎么会补偿我呢。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对家长惩罚后的呵护产生依赖。所以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呵护,有的孩子会故意调皮捣乱,惹事生非。所以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对孩子爱不能感情用事,要严而不厉,宠而不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记住所犯下的过错,以后不要再犯,而不能成为家长盛怒下的一种发泄。

    十二、过度保护——该放手时不放手

    别让溺爱成为孩子独立的绊脚石,在溺爱呵护下的孩子总是长不大,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防止溺爱的五大攻略:五常法

    一、常回顾

    经常回顾跟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检查自己有没有溺爱的表现。如果有,想想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如果做不到每天一次,最起码一周一次或一个月一次。可以把跟孩子日常的一些情景录音或录像,很多时候正在进行时的时候,自己根本觉察不出来,只有等过后再看的时候才能看出问题,这样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好的不好的都做一个总结,常回顾。

    二、常比较

    我们会经常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活动,如亲子郊游、生日聚会、游乐场等;当孩子在玩的时候就是最好观察孩子的时机,因为孩子们在一起,观察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观察别人家的孩子,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差距,哪些地方是优点,哪些地方不足;观察之后全家人进行沟通,再制定出可行性方案。常比较并不是说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打击我们的孩子,而是从内心去比较,不是说教孩子。

    三、常提醒

    在家里比较醒目的地方挂上提醒卡,一抬头就能看见。比如你的脾气很暴躁,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你可以写一句话:冲动是魔鬼。挂在墙上,想发脾气的时候看一看,也许能抑制这种不良情绪。家人总是忍不住为孩子包办代替,做事情,可以写一句话挂在墙上:手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每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可能就会避免本能的想帮孩子一把的做法了。

    四、常激励

    成功学上说:想成功就要跟成功的人在一起。如果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功,就要跟那些成功的父母在一起;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他们的书,有些教子成才的家长会把自己的育儿经写成书。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因为把女儿培养得很好,现在成了教育专家。读了他的书之后你能学到一些经验。但建议家长们不要去模仿某一个个案,不能看到人家这样做,不管家里的情况就照着做。应该多看多读,总结规律;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培养孩子也不例外。当我们教育孩子感到懈怠的时候,就翻一翻,把最能激励你的那本书放在床头当床头书;或者收集一些成功孩子的视频,放在一个收藏夹里,必要的时候翻出来看一看,常给自己激励。

    五、常参加育儿联盟

    亲戚好友的孩子组织起来,成立小团体;建个微信群,这样的一个组织就叫育儿联盟。�可以解决现在独生子女孤独的问题,孩子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提高很多能力。�相互之间当镜子,看到对方孩子有哪些问题,取长补短。�信息共享,现在资讯发达,好的书籍、讲座、课程、活动都可以共享,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再是你一个家庭的力量在教育孩子,而且是一个小群体的力量共同教育孩子。幼儿联盟是我们特别提倡的一种育儿方法。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小分队》认真细致的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1117-走出溺爱误区——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iv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