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村里给贫困户宣传小额贴息贷款政策,每次做这些工作,我都会有种无力感,并不是说我不想帮助他们,而是始终无法真正帮助到他们。
脱贫攻坚是一个常态化工作,我相信国家的初衷是好的,是伟大的,富有人性关怀的,但是,结果往往是两个方面的,文字表格上圆满完成任务,实际生活上并没有很大的改观。
并不是大家想这么干,其实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很懂,贫困不是偶然的,原因很多,要一一解决,斩草除根是很困难的事,需要时间、教育、人力、社会各方面的投入。但是,为了政绩上好看,上面的指标往往太硬,当地也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带动,没时间和条件给你苦心经营,慢慢发展。上面也很无奈,因为还有上面的上面。
确实也做了很多落到实处很好的工作,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危房的改造,送温暖,资助贫困学生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把财富和数字加到他们身上,再返还到表格上,他们自己能产出更多财富的时候才是真的开始脱贫。然而,像朱有勇院士那种舍我其谁的国士,和王总马总等兼济天下的企业家,太少了。
基层领导干部都是普通人,有理想也要吃饭,完不成任务得罪领导,工作丢了,一家老小也就建档立卡了,虽然是和谐法制社会,但是随便一个地方官都可以毁了你一辈子。
所以,下面只能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想办法让他们看起来不贫困就好啦,这边判定人均纯收入8000元为脱贫,朋友们,每年在农村包你吃喝住房,再给你8000元,你觉得贫困远离你了吗?
再把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去贫困户家面前摆拍,表格铺天盖地,同样的信息填多份表,标语口号到处贴,每一个动作都要在纸上留下痕迹,大会小会开不停,看起来一片为了人民奔波忙碌的样子,实则就为了报告上的几行数字,这些数字会帮助上面的人到更上面去,下面的则人留下继续帮助下一个。
当然,上面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太好看,于是下文件要杜绝形式主义,要干实事。嗯,通常都是用形式主义总结文件来回应杜绝形式主义的文件,而且总是有效。
我之前总以为,来了,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最后也只顾得上保全自己。当然,好多地方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很多先进事迹,值得肯定和赞扬。我就不说了,这些媒体都报道了,媒体为什么报道呢?因为媒体向来报道少数的稀有事物,也是为了给多数做榜样。
然而多数往往是无奈且矛盾的,圣贤书让他们明白,该怎么做,红头文件和现实条件让他们明白,只能这么做。我不奢望这风气短期会有改观,往前数两千年,你会发现,好多事一直没怎么变。
写这个东西心情很复杂,今天就不配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