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今天和女儿聊起余华写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也想起近期的经历和观察。即便不以社会环境为考量,人和人的认知也是很难同步的。但仍然觉得初始认知和追求方向特别重要。因为,很多梦想,确实成真。当然,这里说的是梦想。翻出这篇旧作,似能说明一二。人生中相信和追求的,远比际遇重要。
这标题是朋友聊天时的一句话。这句话自有上下文,但是放在哪里,都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做标题自是绰绰有余。
人有来路,方有归途这几日参与的谈话颇多,主题散乱,看的书也杂乱。乱中慢慢看出些意思来。比如,什么样的沟通是有效的?《简.爱》中简看出英格拉姆小姐射向罗切斯特先生的爱之箭纷纷零落,无一射中目标。其实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沟通的宿命:说的人很起劲,听的人很热切,其实,全无用处。我们总是试图在某些点上说服别人,比如教育规划,比如职业规划等等。但是,这些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观点背后,都有一个体系支撑,这个体系,我们可以称为“价值观”吧。价值观不同,即便推导逻辑一致,出来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随便举个例子,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你敢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不去走追逐名校的道路,而让TA按照自己内心的追求,去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作者和先生都是哈佛毕业生,他们讨论的结果是相信追寻自己内心的呼求是更可能成功的路径,不过,可能还是不敢让孩子“不走寻常路”。“寻常路”是什么?是按照名校的价值观和选择体系打造孩子的求学和活动规划,先进入名校,获得一个“保险系数”。看起来没错。但是本质上,这不过是作者和先生的价值观在其中罢了,他们对于风险的评估还是基于自身的经历,有名校学历保底,再看能进一步得到什么。说到底,这是大多数“寒门贵子”的想法。如果换成一个在不匮乏的环境中长大的人,TA可能更关注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要把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追寻上,对于保证自己在社会上的序列或者衣食,根本不会在意。对这样的人而言,浪费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才是最大的风险。这样的两组人在一起讨论教育规划,最好的结果只能是明白了对方的立场,知道了各自的价值取向。谁也不可能按照对方开的方子去做选择。这个举例有很草率、不严密的成分,只是说明大意。这里其实也隐含了一个结论:很多家长多方打听和了解“教育场”上的实操案例,想知道某某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且不论以“成功”来论教育,本身就站不住脚。即便可以,这背后也有个体系差异:那个家庭的价值观不一定和我们的相吻合,孩子的追求方向也可能完全不同。即便我有个比尔.盖茨那样天分的孩子,即便我有比尔.盖茨父母的社会体系,我可能还是要求孩子必须读完大学、去大机构(最好华尔街啥的)上班做职场精英。孩子不听我的还好,听了可能一辈子就是个朝九晚五的所谓职场成功人士,以后想起当年的创业经历,也只能一声叹息。
人有来路,方有归途所以,跟“欲练神功,挥刀……”一样,想要探讨教育规划,最先要弄懂的,是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的价值体系,在孩子未能冲破之前,就是TA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是我们教育的上限。我们相信人生要朝九晚五,那么稳定性可能就会成为孩子在相当长时间内的追求,直到有什么改变了TA。我们相信人生要自由、要勇于突破和创新,孩子可能就会倾向于尝试并学会接受失败。我们的影响力,只有很短的时间,理论上,能到孩子18岁。可很多家长可能在孩子进初中后就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
影响力的丧失并不完全是坏事情,如果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沟通是“你写完作业了吗”、“你考得咋样”、“你又在玩游戏”,那么影响力的丧失也可能指向更好。孩子在成长中有助力是好事,没有助力也不完全是坏事。可怕的是,有强大的力带着孩子与普世价值观完全、迅速背离。不怕有惰怠的父母,怕特别兢兢业业带着孩子朝着狭窄格局飞奔的父母。越勤力,离真正的成长越远。
这几日北京严重雾霾,只能闭门看书,刚好孩子又值中考放假,感觉又回到波士顿的大雪封门时期,类似于闭关一年里有几天可以闭关是很好的事,可以摒除一切杂念,把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和思考的方向一并整理一下。在整理过程中,忽然发现朋友这一句“人有来路,方有归途”是至理名言。如果我们抛却一个人的历史,只去看TA现在做的事,就未免偏颇。很不幸的是,我们确实是这样评价和估量别人的。我们会觉得别人不可理喻,其实仔细去看不可理喻的背面,是TA成长中的不安全感、恐惧、焦虑。人们常常以为有些人在教育中尺度很宽,不让孩子受时下流行观点的限制,是因为这些人有可以back up孩子的财力或者社会地位等等,其实是反过来的,这些人是因为有不同的思考和观察的方式,最终在社会上获得了钱财或者社会地位。因果关系,常常是搞错了。就像以前讲的一个笑话,说穷人穷而强健,富人富而多病。穷人羡慕富人的钱财,富人羡慕穷人身强体健。于是相约交换。富人虽穷,但是思维方式不变,很快就为自己积聚起财富,但是又因为殚精竭虑赚钱而体弱多病。穷人乍富,完全不知道怎样管理钱财,很快金钱散尽。但是穷人不操劳,思想上没有负担,也很快恢复了健康。最后,穷人还是穷而强健,富人还是富而多病。所以,说到底,如果真想改变,只能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抛开这个,谈我们对中考、高考、孩子留学申请、择校这些具体问题,基本是毫无效果的沟通。
人有来路,方有归途我们总以为有些人更有勇气或者更有智慧,可能是的,但是最根本上,是有些人根本不信那些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似乎约定俗成但是根本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观念。以前有人相信大锅饭更有保障,可后来的下岗潮(本名应是“失业”),岂不是从国企开始?后来又有人相信有钱才是保障了,可是这世界“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没看出钱到底保障了什么?如果在70年代跟人说你不要相信铁饭碗,在90年代说你不要相信金钱万能,在现在说你不要相信名校才是成功路径,别人怎样看你?善意地讲,也是痴人一个吧。可是,就是这样的痴人,才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的成功路出来。因为世界上通向真正成功的,都是窄门。
这两天读完了《哈佛写作核心课》,知道自己写的真的很不能拿到台面上,文章不厌百回改,自己欠太多功夫和火候。但是这些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是不断在试图靠近自己、了解和澄清自己的想法。也许很长时间以后回顾,会发现是自己重新上了一遍小学和中学,重新找了一遍世界的经纬度,也重新给自己定了个位。有第二次进小学的机会,甚是珍惜。
以前在意归途,现在看,来路才是弥足珍贵。
文中图片选自百度,按版权方要求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