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写作100天】5/100 感恩之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那天听到媳妇在教育孩子:“爸爸妈妈给你做好吃的,给你买玩具,还供你上学,你要有感恩之心!”说的慷慨激昂,义正言辞!
本着我们俩之前达成的共识:“一方教育孩子,另一方不得现场干预”的原则,我没有说话,但我内心却觉得这样说,除了让孩子观念上又多了一个“应该”的禁条之外,其实没有什么效果!
我觉得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小孩子出生离开妈妈的身体,他们一直是在索取,也一直在得到,饿了一哭有奶吃,冷了一哭有被子盖,憋尿了一哭就有人把尿,所以他们觉得“获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长大一点,想要新的玩具,哭一哭还能得到,再大一点,欲望越来越多,胃口越来越大,如果父母一味的满足,反而会让他们更加不知感恩;如果满足不了,甚至会产生怨恨之心,这样的新闻也不在少数。所以我认为,并不是一直给孩子付出、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可以要求孩子感恩,孩子就自然有了感恩之心。感恩不是要求来的,感恩是体验来的,是发自内心的。
有一句老话这样说的:不生子女不知父母恩。
为什么?
因为只有当我们亲自做了父母并亲历过做父母不容易,才会体会到自己的父母的不易,才会有感恩之心。所以我觉得假设一个富豪的孩子,从小到大他的所有需求都会得到满足,甚至超出他的满足,那么长大之后,他也会对父母有感恩,但这种感恩可能是社会道德要求他“应该”有的感恩之心,而不会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恩。
股神巴菲特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的大儿子彼得巴菲特并没有因为父亲而变成我们眼中的“富二代”,反而在40岁之前曾一度过着艰苦的生活,即使生活困苦,他也不向父亲伸手要钱,而是自己到处贴广告找工作,最终靠自己的努力成为著名的音乐人。彼得在自己的著作《做你自己》中写道:父母留给孩子最珍贵的财富不是现金豪宅,而是让他们独立和坚强。他一直感激父亲没有让他经商炒股,而是让他做自己,去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如果一味的满足,形成依赖之后,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西方有个小故事:一个人经常会给在地铁站的一个乞丐施舍10美元,时间久了乞丐也认识他了,后来他给的钱变成了一美元,乞丐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有了孩子,需要养家糊口,以后不会给他那么多了。”结果,乞丐生气地说:“你怎么能拿给我的钱去养活你的家人呢?”
有意思吧!第一次给他10美元,他对你感激不尽,以后天天给,他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再少给了,他甚至会因此而怨恨你。中国有句古话:升米恩,斗米仇。道理都是一样的。
回到孩子身上,怎样让孩子有感恩之心呢?
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做一天家务,体会父母不易,这要求父母要有决心扮演下去,不能半途心软。台湾的余世维老师曾经讲过他和孩子进行过这样的一天体验。
二是带孩子去穷困地方体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让孩子过过苦日子,不知道痛苦,就不会体会到幸福。
三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培养感恩之心,我觉得感恩之心不是喊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涌出来。《朱子家训》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饭桌,让孩子自己讲讲,饭菜是怎么来的,我们用的碗筷是怎么来的,坐的桌椅是怎么来的,没有那么多人在背后付出那么多劳动,就不会有我们安安静静地坐在饭桌前享受美味,所以哪怕是一顿普通的饭菜,也有这么多值得感恩的人。
四、让孩子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不要求回报的义务活动,付出越多,自然会收到别人的感恩,这时他对于感恩的体会反而会更加深刻。
总之,要培训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多给孩子多少物质的满足,相反,是让孩子多付出,多去做利他的事情,自私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在无私的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恩的种子就在他心中发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