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主题一看就是美食,今天是鸡年大年初二,好应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话粗理不粗啊,爱吃会吃,人生百年,悠悠而过。
今年除夕的年夜饭:羊肉火锅。有新鲜蔬菜,丸子,猪肉片,花蛤,搭配橙汁和爸妈从老家带来的米酒。羊肉片是专门从内蒙古人开的火锅店买的,第二次吃,吃的时候口齿留香,老板是典型北方人热情爽快的个性,很讨喜。
咖啡椰奶布丁过年看介绍美食的书最适合了。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对作者蔡澜没有什么了解,觉得就是个美食专栏的作家吧,和之前看的美食相关书籍的作者一样,边吃边旅行。每篇文章的字数不多,加上大量食物的配图,很快就看完了。
德岛拉面 鳗鱼饭看完了却觉得有些古怪。首先是语言的表达。作者的语言表达非常的简洁和口语化,好吃,不好吃,饱死了,很满意, 还有一些评论性的文字,带有讽刺意味,让人忍俊不禁,“驴子又蠢又固执,吃它的肉时想起你的无能上司,就知道有多香了”,“要把蛋做的这么难吃,也需要很高的天分”;其次是每到一处地方吃饭时候的排场,从作者一笔带过的描写中看得出陪伴的人都很有身份:已经隐退的老师傅专门为了作者出山,做出一桌美味;老店将不外传的秘方悉数告知;需要提前很久预定的餐厅,作者朋友一个电话,当下就进入餐厅开吃。很多细节告诉我,这不是一般的美食专栏作家,有莫言写的在日本旅行感想的既视感,很有大师风范,语言也以精简为主,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对美食的最高评价就是“天下美味”。
蔡澜先生带着疑惑对作者进行了搜索。蔡澜,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电影监制、美食家、专栏作家、电影节目主持人、商人。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无意中看到了大师的作品,惊喜。
介绍中还说到他曾主持过一栏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关于这档香港的粤语访谈节目,我曾经看过其中一期,是采访张国荣的,蔡澜作为主持人之一。当时关注点一直在张国荣身上,没想到彼时就见过蔡澜真容了。
难怪书里的语言非常的不羁了,甚至有时候有些傲慢,对食物挑剔的很,看完让我对食物的一些刻板印象也在改观。国人吃寿司,三文鱼是入门级别,但在传统的日本寿司店里,根本不买三文鱼,日本人觉得“味道有点怪”;天下最难咽下的食物有两种,第二是瑞典的腌咸鱼,第一是韩国的腌制魔鬼鱼;世界上最古老最好吃的煎饼店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难道不是我华夏?);“一块烧红的炭,就那么放进铁壶里面,咖啡随即滚烫了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南非炭烧咖啡...作者幽默简洁的表达,很形象生动。
厦门老别墅西餐厅的美味料理 寿司拼盘蔡澜是美食大师,对事物要求严格,“除了香港,其他地方做的鱼都不像样”,“汁和芡都收在菜肉中,这才有资格称为小炒,没有这种基本功,就做不了厨子”;平凡如我,做出的菜大家觉得好吃,自己吃了也觉得美味舒心,就很圆满了。
泡面爱吃是人类的天性吧。这几年自己对一日三餐非常上心,吃什么,怎么吃,哪家店好吃,都会很认真的思考。也变得很爱做饭,就是很简单的料理,中西餐都有,搭配好看的餐具,一个人吃饭心情也很好。不像从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有妈妈为你打理好一切,自己要做的就是饭来张口,反而对零食最上心,每天必不可少。毕业工作了之后,渐渐把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有点惊讶,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漂亮的餐具 吃是永恒...蔡澜在书里对吃很少有感性的表达,总是“硬邦邦”的有一说一,这道菜原料怎么来,炖几个小时才到火候,怎么才能吃到精髓,但是在这些平凡的字眼里,很明白的在传达一个理念,美食是可以慰藉心灵的。食物通过味蕾传达不同的情绪:吃的满足,开心;吃的热闹,喜庆;吃的冷冷清清,吃的郁郁寡欢。我逐渐爱上吃,也是这个原因吧。
网友评论